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20-10-22王小莉
王小莉
为了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制度,2015年起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衔接与合并。2018年全国迎来并轨后的首届毕业生。我校采取了“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即通过三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够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等四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缺乏准确、客观的评估。如何评价临床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以更好地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切需要进行研究。
1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目标
根据教育部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文件)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校院联合共同制订了具有鲜明临床实践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校院联合,分段培养”的模式,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三个阶段,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建立临床模拟实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分阶段、全过程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方式。面向职业需求,实现执业医师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素养,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临床分析、临床实践和临床科学研究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达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基层服务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
2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内容
2.1 建构的基本原则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否全面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影响相关部门的行政决策和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性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追踪评价体系建构的首要原则,指标体系应该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权重得当。为确保科学性,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五性”的原则,即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客观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应做到与培养目标相吻合,与培养模式相对应,应全面体现培养过程表现,选择的指标要素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估,真实有效,评价办法要易于操作,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另外,硕士生人才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讲究可行性,即构建的指标体系要能够转化为调查问卷,能够采取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调查和评估,具有可行性和的操作性。
2.2 建构的过程方法
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广泛搜集国内外关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训、管理等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弄清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弄清相关评价的内容、标准及要求,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访谈和小组讨论,对指标要素进行修订,形成调查问卷。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调查。选择具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资格且已培养毕业专业学位硕士生3名以上的专家,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及资深的医学教育管理专家,共48名。专家的选择应具有学科代表性,包括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专家,能配合调查并从不同角度提供意见。另外深入湘西州、铜仁、恩施州等医疗机构,了解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的岗位及素质需求,对我校毕业的硕士生进行了调查,结合医疗工作实际,对指标进行调整和优化。除此以外,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初始指标的维度结构进行分析,验证各因素指标维度数和某一特定维度的一维性,解决指标重复的问题,实现指标优化。
2.3 建构的指标体系
从职业价值、医学科学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等四个方面来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大致包括:职业价值(一级指标)——政治表现、职业认同、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心理状况(二级指标)。医学科学知识(一级指标)——医学基础理论、医学专业理论、专业英语、医疗法规(二级指标)。沟通技能(一级指标)——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二级指标)。临床技能(一级指标)——病历书写、临床动手能力、病情分析处理能力、临床辅助技能(二级指标)。
职业价值旨在考察硕士生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考核内容包括敬业精神与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与医德医风、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团结协作与谦虚谨慎、遵纪守法与劳动纪律等多个三级指标。
医学科学知识旨在考察硕士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考核内容包含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知识、专业英语和医疗法规等5个二级指标,涉及熟练掌握并应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熟练掌握并运用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医学知识,熟练掌握英语查阅本专业相关前沿知识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积极关注临床医学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多个三级指标。
沟通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5个二级指标,包括能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良好沟通,告知其病情、商讨治疗方案等、能与其他医护人员良好沟通协作,共同诊疗患者;能正确认识社会交往及特点,对待即将面临的角色转换、处理医患关系、做好团队协作、遇到挫折处理方式等多个三级指标。
临床技能是主要关键性的指标,包括病历书写、临床动手能力、病情分析处理能力、临床辅助技能等5个二级指标,旨在考察硕士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考核研究生是否能准确采集病史信息,是否能规范书写病历及其他医疗文书,是否能熟练运用电子病历系统;考核研究生是否能熟练掌握常规的体格检查技术,是否能熟练掌握基本抢救技术,是否能熟练掌握常用操作技术,操作中严格遵守标准操作程序,外科硕士生是否能独立完成常规手术和急诊手术;内科、妇产科及儿科硕士生是否能正确、熟练处理本科室的常见病;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常见疾病的分析能力,并能结合疾病特点及时处理病情;考核研究生是否能正确判断预后,是否能合理解释转归,是否能正确运用X线片、B超、CT、MRI、超声等影像学资料,是否能正确解释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病理切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个三级指标。
3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意义
建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就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问题提出一些理论及观点,有助于促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的丰富及发展。建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能够为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即为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和行政决策提供依据,为承担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为医院及相关部门对考评临床医师提供依据和标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构建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可以客观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效,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对现有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决策依据,对于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