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干预对糖尿病的效果研究
2020-10-22王利娟易子玉
王利娟 易子玉
(四川省骨科医院内科,四川 成都,610000)
糖尿病属于临床内分泌科常见慢性疾病,其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的生物作用受损后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以血糖偏高为主要特征[1]。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造成多个组织及器官的损害,因此降低血糖是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而既往实施的常规护理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故本文将护理教育干预实施于我院糖尿病病人中,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案
1.1 基线资料本院于2019.01~2020.01 纳入52 例糖尿病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抽签法分为2 组,各26 例,甲组男6 例,女20 例,年龄60~80 岁,均值(70.13±4.08)岁;乙组男6 例,女20 例,年龄61~79 岁,均值(69.85±4.16)岁,以上基线资料(P>0.05)。
1.2 方案甲组:常规用药、基础护理,乙组:①定期开展糖尿病知识小课堂,由管床护士运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病人详细讲解血糖控制措施及自我监测血糖的操作,强调糖尿病的危害性与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并组织糖尿病病友交流会。②指导病人合理运动,适当选择性进行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有氧运动,运动时机为餐后50min 开始;要求病人每次运动坚持在30 分钟以上,1 周3 次;告知病人空腹时尽量不要运动,以免诱发低血糖,并嘱其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若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慌、冷汗等情况应立即食用。③科学饮食方案: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限制糖分及主食的摄入,少食多餐。
1.3 观察指标(1)护理后病人空腹及餐后2h 血糖水平均处于正常值为达标;病人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开展为依从[2]。(2)自制调查问卷对病人健康行为以及疾病认知程度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健康行为越佳、疾病认知水平越高。
1.4 数据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 进行t 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乙组血糖达标率为88.46%(23/26),治疗依从性为92.31%(24/26),均显著高于甲组69.23%(18/26)、76.92%(20/26)(χ2=11.085,9.097,P<0.05)。
2.2 健康行为与疾病认知乙组干预后健康行为及疾病认知评分均优于甲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健康行为与疾病认知评分(±S,分)
表1 两组健康行为与疾病认知评分(±S,分)
健康行为评分 疾病认知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甲组 26 64.82±5.38 80.15±7.65 70.33±5.46 82.65±4.81乙组 26 65.09±5.34 92.57±6.21 69.64±6.38 93.25±3.97 t-0.182 6.427 0.419 8.666 P-P>0.05 P<0.05 P>0.05 P<0.05组别 n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不足,再加上本病无法彻底治愈、需要终身治疗,且糖尿病治疗药物价格昂贵,疾病折磨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病人往往容易失去治疗及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有可能拒绝配合治疗,严重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故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教育干预十分必要。
健康教育作为预防疾病及促进机体康复的有效手段之一,近些年在临床被广泛运用并获得普遍认可。根据张兴群[3]报告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中合理应用,可显著提高病人自我认知能力与血糖控制优良率。本研究中,乙组病人经过干预,其血糖达标率、治疗依从性、健康行为及疾病认知评分均优于甲组(P<0.05),分析原因为积极开展健康知识宣教,能够有效提升病人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避免其因认知不足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从而促使其全面配合临床治疗;合理的运动指导可以帮助病人肌肉及其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减少各组织及器官对胰岛素的抵抗,促使机体葡萄糖消耗增加,从而改善糖代谢紊乱症状,调节血糖水平。上述结论进一步证实护理教育干预模式运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患者选择护理教育模式进行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病人血糖指标,有助于其治疗依从性提高,从而促使病人健康行为与疾病认知评分改善,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