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与答案③

2020-10-21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宾客项羽参考答案

《论养士》阅读

1.【解析】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句子结构,做出判断。

这句话的大意为:难道不是苦于秦朝的灾祸,认为高爵厚禄尚不能尽收天下豪士,故而放宽法度,使那些人从做宾客这一途径得到选拔任用吗?

“尽”是副词,做“縻”的状语,“尽縻”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故少宽之”,“故”为连词,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之”为代词,做宾语,其后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

【参考答案】A(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

2.【解析】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有一定的关联,但说“九品中正(制),即察举制”,将二者等同,显然错误。

【参考答案】B

3.【解析】根据首段中“击剑扛鼎”“任侠奸人”等语,可知养士之“士”,既包括策士,也包括侠士。

【参考答案】A

4.【解析】第(l)句重点词:奸民、蠹国。“民何以支”与“国何以堪”为互文,可以分开翻译,也可以合在一起意译。第(2)句重点词:秀杰、失职。“凡”与“多”俱译出,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则为重复,所以要删去一个。

【参考答案】(1)这些都是乱法犯禁、不务正业的人,是祸害国家的害虫,(数量众多,)百姓和国家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2)可是那时候百姓中没有一人叛乱,因为其中优异杰出的人才,大多被当作宾客供养着,并未失去常业。

【参考译文】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争着养士。不仅谋士说客、驺衍驺爽、公孙龙、惠施一类的辩士,就连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辈,享受的都是上宾之礼。这些穿华服、吃美食、住精舍的人,哪能数得清呢!越王勾践养有六千君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秦国的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孟尝君田文还收罗了六万任侠之士、奸人,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封地薛,齐国的稷下宫也聚集了上千讲学之士。魏文侯、燕昭王、燕太子丹等,都招致了数不清的门客。往下到秦、汉之际,张耳、陈余号称多士,无论宾客还是干杂活的役夫,都是天下豪杰。还有齐国的贵族田横也养着五百士。关于士的情况,见于典籍记载的大致如此。想来,史书没有记录的士的人数应该比官吏多出一倍,差不多是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乱法犯禁、不务正业的人,是祸害国家的害虫,(数量众多,)百姓和国家怎么能承受得了呢?

我的看法如下:这个问题先王是解决不了的。国家有奸人,就像鸟中有猛禽,昆虫里面有毒虫。妥善处理,使他们各得其所,应该是正确的做法;老想着把他们彻底消灭,是不太可能的。我考察历史的变迁,知道了六国长久存在,而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基本就在这里,因此,不可不详察。智者、勇士、辩士、力士这四种人,都是百姓当中的优秀杰出者。他们都不可能穿粗衣、吃劣食以供养他人,而是要役使他人来养活自己。所以,先王们分配天下之富贵与这四种人共同享受。这四种人只要不失其应得的职位,那么百姓便能安定无事。四种人虽各不相同,先王们总是依据风俗,设置律令,用统一的标准进行选拔。夏、商、周三代通过学校教育来选拔:从战国到秦朝,从宾客里挑选;汉朝以后通过郡县官吏考察选拔: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直至现在,通过科举取士。虽不都如此,但其绝大多数是这样做的。六国的君主,对百姓的残酷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可是那时候百姓中没有一人叛乱,因为其中优异杰出的人才,大多被当作宾客供养着,并未失去常业。而那些努力耕作供奉上层人物的人,都是些鲁钝无能的人,即使怨恨而想叛乱,也没有杰出人物领导他们,这就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没有马上灭亡的原因。

当初秦始皇要驱逐在秦的宾客,后来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停止了这一做法。等统一天下后,就认为宾客没用了,因此相信法律而不相信贤人,认为百姓可以凭借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能,只要能守法就可以了。所以毁名城,杀豪杰,百姓中的杰出者都分散开去,回乡种地。以前归属于四公子及吕不韦的门客,都回到哪里去了呢?不知他们能否忍受面黄肌瘦、一生布衣而老死于乡间?还是会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的到来呢?秦朝的叛乱虽发生在二世年间,然而假使秦始皇了解这四种人的重要性,心存畏惧,妥善地加以安置,使他们不失去应得的职位,秦朝的灭亡也不至于如此迅速。放纵百万虎狼归于山林,使它们饥渴无食,却没想到它们要咬人。世人认为秦始皇是个智者,我不赞同这种看法。

楚汉之争,百姓伤亡殆尽,豪杰大概也所剩无几。后来代相陈稀,有千余乘车的随从,萧何、曹參执政之时,也并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文帝、景帝、武帝年间,法令特别严密,然而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梁孝王刘武、魏其侯窦婴,以及武安侯田虫分等人,都竞相招致宾客,皇帝也不过问。也许是以秦朝的灾祸为借鉴,认为高爵厚禄尚不能尽收天下豪士,故而放宽法度,使那些人从做宾客这一途径得到选拔任用的吧?先王们的政治理念则不是这样,正如子游所说:“统治者学道则实行仁政,被统治者学道则容易被役使。”唉,这哪里是秦汉的君王们所能企及的呢?

《项羽》阅读

1.【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三秦的军队、六国的后代以及众多诸侯王全都低下头来,虔诚地奉行号令,就像小孩子听到隆隆雷声之后的反应一样,小心谨慎,无人敢违抗。

“俯首”做“奉约束”的状语,两词中间不宜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稚子闻雷”是一个比喻,中间不宜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

【参考答案】B(举三秦之师、六国之裔、诸侯王之众俯首奉约束,如稚子闻雷,竞竞廪廪,莫敢有衡命者。)

2.【解析】联系语境,“约束”在文中是“号令”的意思。(“约束”在古代有“盟约”“契约”的意思,如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坚明约束”一词,这里是“盟约”之义的引申。)

【参考答案】B

3.【解析】作者说“吾不知棋之优劣在高下耶?在胜负耶”,可见他并未明确说明棋艺对胜负结局的作用。同时,“将项羽比作棋中高手,刘邦比作善悔棋者,棋艺高低决定了棋局胜负”的说法本身也不符合项败刘胜的史实。

【参考答案】D

4.【解析】第(1)句重点词:容、孑然、安用。第(2)句重点词:至于、所以、自处。

【参考答案】(1)下面的人不能接纳我,上面的人不能接纳我,我独自一人孤独地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法被接纳,还有何“用”呢?

(2)既然知道项羽这样的第一英雄,最终还是陷入无法被天下人接纳的境地,从而不免于死亡,那么,现在的英雄也应该想想怎么样自居于世了。

【参考译文】

古今记载的英雄很多,但都没有超过西楚霸王项羽的。历史上说他“力拔山兮气盖世”,厉声怒喝,千人倒伏,因此以一介平民之身持剑从市井间崛起,仅用五年时间就创立了称霸天下的伟业,割取天下土地,划分山河界限。三秦的军队、六国的后代以及众多诸侯王全都低下头来,虔诚地奉行号令,就像小孩子听到隆隆雷声之后的反应一样,小心谨慎,无人敢违抗。试着翻看典籍,无论在项羽之前,还是在项羽之后.哪里出过第二个项羽呢?这样看来,说他是千古第一英雄应该是可以的!尽管如此,无人可敌的英雄,是这个项羽;于世无用的英雄,也是这个项羽!

我们说的英雄,只有能先被天下人接纳,然后才能在世上有所作为。能被天下人接纳的,不是我用人,就是人用我。能我用人的是帝王,能人用我的是将帅。如果我用人而成为帝王,就驱除暴虐之辈,安抚团结百姓,使天下人相安无事并为之歌舞欢庆,甚至忘记自己为天下人做的一切,不以为意,这是帝王中的英雄人物;如果人用我而成为将帅,就统领百万之兵,奋力作战,攻取得胜,将功绩盛名铭刻流传,福禄惠及后世子孙,这是将帅中的英雄。至于项羽,把他看作君王吧,他却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杀了投降的士兵,杀了投降的百姓,不把下面的人杀完不停手,他处于上位不行啊;把他看作将帅吧,他却杀了卿子冠军宋义,杀了义帝楚怀王熊心,不把上面的人杀光不罢休,他居于下位也不行啊!既然处于上位不行,下面的人就没有谁能接纳我;居于下位不行,上面的人就没有谁能接纳我。下面的人不能接纳我,上面的人不能接纳我,我独自一人孤独地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法被接纳,于世还有何用呢?所以当时的情势决定了不能够让他做帝王,也不能够让他做将帅。做帝王用人不行,做将帅被用也不行,就只有杀了他算了。我看到项羽在垓下自刎,读他的垓下之歌,不能不惋惜这天下第一英雄最终走到这样一个于世无用之地。过去有人说:“屈原的忠诚,是忠诚过头了:申生的孝顺,是孝顺过头了。”我也说:“项羽这样的英雄,是英雄过头了。”这种过头,正是他最终走到无用之地的原因。宋代的大儒竟说:“真正的英雄,一定是从恐惧中来的。”唉,这样的人是圣贤,不是英雄啊。还是李清照的诗说得好:“生既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谁能想到,一个妇人的见解反倒超出宋儒这么多呢?

有人说:“拿项羽和刘邦比较,哪一个是英雄?”我说:“如果根据成败来评定,那么成王的是英雄,败亡的不是英雄。如果忽略成败这一标准,就请让我用下棋打个比方:项羽是棋中顶尖高手;汉高祖水平最差,但喜歡悔棋擅长打持久战。正因为他喜欢悔棋擅长打持久战,所以能控制像项羽这样的顶尖高手,最终反过来取胜。”唉,棋艺高的人反而失败,棋艺低的人反而胜利,我实在不知道棋艺的优劣表现为水平的高低呢,还是胜负的结局?所以,像项羽这样的人,虽然尽失天下,尽管命丧黄泉,终究不失为第一英雄。既然知道项羽这样的第一英雄,最终还是陷入无法被天下人接纳的境地,从而不免于死亡,那么,现在的英雄也应该想想怎么样自居于世了。

《息争》阅读

1.【解析】这句话的大意是:当今天下的言论要么属杨朱派,要么属墨翟派,杨朱、墨翟的言论不灭,孔子的学说就无法光大。能够主张排斥杨、墨言论的,就是圣人。

断句时,注意把握句子结构。“杨墨之言不息”与“孔子之道不著”结构相同,意思相承,故两处其前、其后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而“者”,常位于句尾,表停顿,故排除A项。

【参考答案】B(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

2.【解析】“佛老”是佛家和道家的并称。佛家以佛陀为祖,道家以老子为祖,故称。

【参考答案】B

3.【解析】“开门见山”表述有误,开篇并未提出观点:第一段举例也并非“推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的论点”;本文的论点在末段。

【参考答案】A

4.【解析】第(1)句重点词:排击、诋。“以……为事”与“以……为能”,直译有些生硬.可以意译。第(2)句重点词:均敌、相胜、纷纭之辩。

【参考答案】(1)洛阳派致力于反对苏轼,学习朱熹学说的人则争着诋毁陆九渊.

(2)如果才能力量相当,双方都唯恐自己不能取胜,纷争辩论就发生了。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弟子,有品德高尚的(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有政治才能突出的(如冉有、子路等),有口才出众的(如宰我、子贡等),有文学才能出众的(如子游、子夏等);粗笨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原壤是他的老朋友,子桑伯子是他的莫逆之交。仲弓问老师:“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的回答是“简”,评价很高。等到仲弓质疑子桑伯子“简”得有点过,孔子又认为仲弓的话有道理。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弟子什么人都有,怎么这么杂啊?”唉,这就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原因吧?

到了孟子的时代,他认为:“当今天下的言论要么属杨朱派,要么属墨翟派,杨朱、墨翟的言论不灭,孔子的学说就无法光大。能够主张排斥杨、墨言论的,就是圣人。”据此,当时的人认为孟子好辩。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但从此给好辩开了头。唐代的韩愈排斥佛家和道家,受到学人的推崇。往后到宋代,存在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朱熹与陆九渊持论有别。洛阳程颐的弟子们致力于反对苏轼,学习朱熹学说的人则争着诋毁陆九渊。

我认为天地之间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天下的道理当然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完全概括。当初曾参继承孔子的学说一以贯之,靠的是亲身实践体验;子贡继承孔子的学说一以贯之,靠的则是博学深思。在后人看来,子贡的做法是对的,曾参是错的。可是孔子不曾区别对待他们,没有倾向性,他的学说原本就是能够兼容并包的。

我们痛恨杨朱、墨翟等人,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父母君王;排斥道家、佛家,也可以说是因为他们通过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摒弃兄弟夫妇人伦,来追求清净寂灭的境界。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们又为什么偏偏要攻讦呢?就像强盗来了,开箱倒柜肆意抢劫,我们定会抄起武器追击他们:穿着和我们一样的衣服,诵读和我们相同的经书,这样的人我们敬服亲近还来不及呢。现在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难道还不能停下来吗?

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错,一看到与自己见解稍有不同的,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足以用来评论别人。人的外貌是各有差别的,一看到与自己体型、身高稍有不同者,就和他划清界限,指责他不是人,错得不是太离谱了吗?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不会与对方发生争执,因为他不足以与我较量。如果才能力量相当,双方都唯恐自己不能取胜,纷争辩论就发生了。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就会认为它们都不曾超出自己的理解,心胸也就宽广有余。心胸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不排斥异己的原因。

猜你喜欢

宾客项羽参考答案
宾客付钱新娘陪舞
名利如“宾客”
项羽虞姬
名利如“宾客”
热闹婚礼季,如何在宾客中脱颖而出?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