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2020-10-21何燕琴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材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托,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和培育学生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文章从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劳动教育的渗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尝试探究了利用教材去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劳动教育;渗透
一、教材中勞动教育渗透的认知维度
1.引导“崇尚劳动”
“崇尚劳动”这一要求蕴含着对劳动崇高性的高度认同和自我内化。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为例:
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
冬季里,雪初晴,新制棉衣暖又轻。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
《田家四季歌》是一首儿歌,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农民一年的农事劳动,赞美了农家人的辛勤劳动,抒发了他们收获的喜悦。学生学习本首儿歌,既可了解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常识,又能感受辛勤劳动带来的身心愉悦。“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寥寥数语即说明了劳动的艰辛,“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虽然辛苦,但是所得到的劳动成果却是辛苦的回报,让学生明白了要崇尚劳动,辛勤劳动能带来身心愉悦,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2.倡导“尊重劳动”
“尊重劳动”体现在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悯农》(其二)为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一开头就描绘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劳作,数不清的汗珠掉在灼热的土地上,体现了农民不畏艰辛,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引导学生对劳动者表示同情和尊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明了粮食的珍贵,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懂得尊重劳动成果。
二、教材中劳动教育渗透的行为维度
1.教材中肯定“辛勤劳动”
鲁迅曾说过,“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完美的生活就是辛勤的劳动所创造的,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换的成果是最高尚的。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为例。
《寒号鸟》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也是一个民间故事,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一个热爱劳动,勤劳能干,一个十分懒惰,得过且过而带来不同结果的故事,当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 “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时,寒号鸟不听劝告,反而答道:“傻喜鹊,别啰唆。天气暖和,得过且过。”最后,寒号鸟在夜里冻死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勤劳自勉,不可懈怠懒惰、得过且过的道理,喜鹊能够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天正是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
2.教材中教导“诚实劳动”
我们常说劳动创造美,那是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好逸恶劳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劳动观,而在劳动中投机取巧同样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为例。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个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当他遗憾地发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时,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禾苗的生长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可是农夫却投机取巧违反了这个规律,导致禾苗都枯死了。由此可见,做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教导学生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3.教材中重视“创造性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创造性劳动”,通过手脑结合的劳动不仅使学生的潜能开发,更能塑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人如此,技术发展亦如此。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为例。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从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到后来,展示了不同时间段里造纸术的演变和发展,而最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这一结果充分表明了“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
三、教材中劳动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1.挖掘文本资源,培养劳动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小学语文教材中直接能体现劳动价值的内容,如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中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就直接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可以让学生围绕“未解”“学”等想象儿童学种瓜时生疏、笨拙的动作,体会农家孩子热爱劳动的品格。
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主要是指虽然劳动教育不是该课文的重点,但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契机,教师要深挖文本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如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中萧红的《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景物,用第一人称讲述了小萧红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深深怀念。这篇课文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劳动教育,但可以通过分析“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辨认谷子等一系列的劳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明白劳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紧抓课堂教学,深化劳动观念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每一堂课都可能为劳动教育提供用武之地。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关键词句。如统编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千人糕》,有學生提问“为什么叫千人糕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制作千人糕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很多人的劳动,“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让学生懂得看似平常的东西其实也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劳动成果。
(2)有感情地朗读。如前面提到的《田家四季歌》是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向学生传递劳动观念,教师可以用播放音乐、示范朗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儿歌,让学生在儿歌中体会劳动情感,深化劳动观念。
(3)借助课文插图。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大多都会配上与之相符的插图,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能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竹林、房前屋后鸡觅食、屋后河中鸭嬉戏、门前院落晚餐、秋夜歌声入梦”这几幅画面,没有乡村生活体验的小学生不一定能联想出画面的和谐美好,但通过课文几幅插图,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体会到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
(4)拓展课外阅读。为了深化劳动观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如给低年级的学生推荐《超级小厨师》《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绘本,这些绘本以生活化、趣味化、儿童化的方式传递劳动观念。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搜集关于劳动的名言警句、古诗、名人故事等去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劳动的非连续性文本,了解劳动的方式和技巧,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为以后的劳动实践打下基础。
3.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劳动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有学生提及“劳动让生活更美好”,抓住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享对劳动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依赖于写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渗透劳动教育的习作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劳动,而且还要体悟劳动。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如邀请家长作为教师的嘉宾来学校为学生传授劳动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联合社区,组织学生参观劳动单位或劳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平台,以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因此,当学生再回归到习作,回归到文本中时就不会只是用简单空洞的语言来表达,而是能让劳动观念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贯彻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慢慢地挖掘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商曼.论教科书中的劳动精神渗透——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11):56-62.
[2]许丽春.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J].新智慧,2018(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知行理念引领下校本劳动教育的新实践”(2019ZXDY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燕琴(1991—),女,广东肇庆人,小学语文二级教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