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对策研究

2020-10-21李玉春李姗姗

科技风 2020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新时代

李玉春 李姗姗

摘 要: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发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的关键作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可以从引导大学生辩证科学地看待碎片化信息、传授整体性系统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立有效制度机制规范学生网络表达的路径来巩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想阵地,进而打造高校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态。

关键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新时代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域的关键性议题,是否掌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它在本质上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互联网时代,旧形式下的意识形態传播的方式发生改变,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形式充分而自由的表达观点,也受到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致使降低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认同感。在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失语化”、“边缘化”、“淡薄化”的困境。针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现实性、挑战性社会问题,高校如何建构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紧要解决的任务。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

“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所特定固有的精神方面现象,与“话语权”是关系紧密的一对关联性词语。黄丹(2012)提出“所谓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思想和精神上的统治权,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它关系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至关重要。”聂筱谕(2014)提出“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团体或政党,为确立其社会身份和地位,实现组织和团体目标,通过话语体系传播其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念,以获得思想意识层面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地位角度来界定。杨昕(2014)认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其内涵可以界定为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依据其自身的理论特性与现实影响,拥有解释、规范和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与进程的资格、能力、身份与地位。”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843)中,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这在观念上表现为赋予自己思想普遍性形式,把它们描绘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说”是说话语言主要表达形式,获得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巩固阶级意识形态利是通过用虚伪性、修饰性的话语形式,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统治,使之阶级统治有法理基础,更具有合法性。

高校建构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遵循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规律,搭建设置话语载体,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三观”,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正确准确、科学地表达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牢牢把握住中国共产党在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中的领导权、管理权,保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不断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严峻挑战

从意识形态传播的视角来看,网络具有传播快、信息量大、自由度高等特点,打破了原有意义上的传播方式的不利方面,从而丰富了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给高校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带来困难和挑战。

(一)支离多元化信息破坏高校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深受网络信息方式的发展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时间被网络工具所占据,出现了很多“微信控”“微博控”。他们深陷于网络世界的娱乐性,消费性中而不能自拔,真实世界中沟通交流不多。网络世界中的碎片化、任意化的信息参差不齐错综复杂,呈现出网状结构化和碎片化,严重破坏传统性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整体性、系统性。在网络前,大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降低,仅仅通过网络方式来获取知识,缺乏批判性、深度的、理性化的知识系统,缺乏主体批判精神,缺乏科学研究能力,基本上做不出科学理性的解读和判断,导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系统不断破环,带给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多元文化的价值并存淡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生活多样化的复杂的社会性问题。高校部分大学生面临信仰危机问题,根源于淡化主流意识形态问题,尤其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影响。在当今社会时代,不同形式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视觉、听觉市场,各种网络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占据这个视听市场,他们通过不同的新颖方式、花样手段吸引着高校大学生,当中既有舶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的扩散,也有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沉渣泛起,更有境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的诬蔑、诋毁形式,严重冲击破坏高校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从而淡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问题。

(三)高校对网络传播负面话语信息处理反应滞后

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种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所带来的人人都是网络的传播和发布者,给高校网络管理带来技术难题,无法准确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降低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未能及时掌控舆论形态,失去初期的话语权掌控,无法准确引导控制学生舆论,控制严重事件态势的发展。同时,网络监管的法制措施缺乏,网络立法不完善,规章制度也不明确。网络信息的传播非常快速,学生快速可以把信息传播开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处于被动状态进行解决处理问题,可想而知,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显著。高校相关部门应建立网络应急处置机制,掌握网络舆论信息处理主动权,可以及时对网络传播负面话语信息快速反应,这是问题处理的关键之处。

三、建构高校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一)引导大学生辩证科学地看待碎片化信息

高校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现象看本质,改变学生快餐式评论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建构系统化、整体化的意识形态理论知识体系结构,深入认知分析社会、经济、科技、信息等各种问题,可以使用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多种方位的思维方式来认清事物的真实面貌;加强引导高校学生充分认识网络利弊之处,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帮助大学生塑造个人品格、拓展知识获取、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等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包容而不排斥、理性而不偏激、依托而不依赖、适度而不放纵的理智行为。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处理好拓展知识面与学会专注思考的关系,防止学习方面肤浅化、表面化现象。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提升碎片化信息的鉴别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掌握辨别不同的信息。

(二)传授整体性系统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高校教育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立场观点,探索思政课程新模式新形式,精准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解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着重加强意识形态思政课程与专业课建设紧紧结合起来,传授高校学生整体化、系统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的话语权,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理论专业水平。高等教育者积极开展与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敢于揭露真相,正确客观评价当下流行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抵御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干扰,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观念、价值原则,进而赢得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高校教育者也要转变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用通俗简单的方式回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给他们解决思想疑惑,进而赢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

(三)建立有效制度机制规范学生网络表达

通过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学生网络表达,进一步维护高校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形成健康和谐的网络氛围。面对网络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规范大学生行为规则制度和保障学生能够的言论自由,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严格责任追查制度,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另外,高校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做好信息的把控。针对网络信息危机事件,尤其是网络负面消极性话题,高校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手段形式着重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和分析研判能力,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素质水平,緊密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并做好相应的研判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方式。

总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发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的关键作用。引导大学生辩证科学地看待碎片化信息、传授整体性系统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立有效制度机制规范学生网络表达的路径来巩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想阵地,进而打造高校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态。

参考文献:

[1]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李宏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基点[J].理论月刊,2016(1).

[3]陈亮,王彩波.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定位和建构路径——基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契合性的分析视角[J].探索,2015(3).

基金项目:本文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专项课题项目“高校新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项目“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传播策略研究—基于新媒体视角”(课题批准号:2018LX18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玉春(1984-),男,安徽阜阳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公共管理;李姗姗(1986-),女,安徽亳州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话语权新时代
网络圈群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路径选择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