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
2020-10-21李裕桃
李裕桃
为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江苏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优势明显,具有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标找差,根据自身实际找准发力点,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江苏智造”转变。
一、江苏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
从总体上来看,江苏制造业发展基础雄厚,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多个细分行业关键指标位居国内榜首,科技人才数量最多,開放园区建设全国领先。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江苏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
对照“两张榜单”,江苏制造业缺少全球影响力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标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更是产业地标。从“国内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世界品牌企业500强”两张榜单看,与广东、浙江、山东等制造业大省相比,江苏在知名品牌打造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数量偏少。从2018年“国内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看,江苏虽然保持第三位次,但入围企业仅48家,较上年减少8家。反观山东,在工业增加值较江苏少7000亿元的情况下,入围企业79家,比江苏多出31家。仅中国“品牌之都”青岛就有68个中国名牌和多个世界品牌。二是影响力小。江苏虽然有恒力、海澜、沙钢这样的制造业大企业,但对标三次成为哈佛经典案例的青岛海尔、广为人知的登州路56号“青岛啤酒”,江苏制造业品牌辨识度不够高,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大企业还不多。三是贡献度低。尽管江苏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制造业企业品牌价值贡献度偏低,仅相当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
对标“浙江块状经济”,江苏制造业产业集成集聚集群水平低。制造业只有通过技术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才能产生“滚雪球”效应并形成整体规模。从浙江情况看,该省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在省内形成了产业集中、专业化强且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一是产业集群集聚水平低。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在浙江形成了近500个工业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如慈溪打火机产业,52个配件在市内就能实现自我配套。反观江苏,块状经济特征不明显且分布不均,大多制造业“两头在外”,终端产品少、代工产品多,没有形成上下游完整配套的产业集群。二是面向产业链闭环的集成不足。浙江通过构建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技术研发、机器人应用的汽车全产业链条,着力形成“一辆车”的产业闭环,加速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群。如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吉利、众泰两大企业为引领,在金华、温州、湖州、嘉兴等地布局电池、电机、电控关键零部件,形成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的全产业链条。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8,占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高点。反观江苏正在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装备对外依存度过高,极易被“低端锁定”而陷入“三明治陷阱”和低水平循环。
华为“备胎计划”,折射江苏制造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技术自立则有备无患。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华为面对美国极限施压启用“备胎计划”,充分展现了其有效安全应对国际竞争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强大实力。反观江苏,制造业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基础材料研制、高层次人才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储备整体不足。一是支撑主导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基础性工业技术不过硬,大量基础元器件依赖进口,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全省5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专利产出,很多从事的是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目前,在全省筛选出的16个重点产业、3类126项关键核心技术中,完全受制于国外的有44项,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的有61项。二是优势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尽管江苏科技人才总量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重大科技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缺乏领军人才。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江苏共入选43人,其中40%与江苏优势产业领域关联不强。三是基础研究投入低。虽然江苏与广东的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大体相当,但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主要用于研发活动下游和成果产业化阶段,基础研究阶段的投入偏低,占R&D支出的比重比广东低1.6个百分点。
二、推动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推动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要系统谋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敏锐把握集群化发展和垂直化整合趋势,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一是打造地标式产业集群。地标代表着强大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业的标志性区域、标杆性行业。围绕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编制全省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指导目录,为各地针对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强链补链提供指导和参考。各地应依托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集聚载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推进特色产业突破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加强垂直化产业整合。产业链垂直整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着眼“补前端”,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目标,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积极引进研发中心、创新中心、零部件配套企业。着眼“强中端”,实行全链条布局,坚持“中游突破、两端跟进”,做强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着眼“延后端”,加强市场支撑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从金融服务、品牌策划、营销渠道等多维度整合资源,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全国性平台,增强行业定价权、话语权。三是培育“独角兽”企业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上,特别是要培育一批能够带动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独角兽”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前沿以及新经济领域,关注具有“独角兽”基因的行业“隐形冠军”及“瞪羚企业”,建立准“独角兽”信息库和储备名单。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府性基金投资、优先纳入政府招标范畴等方式,助力“瞪羚”企业突破成长“天花板”,加速成长为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竞争优势突出的“独角兽”企业。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发展的最大隐患,因此必须围绕省委决策部署练好“内功”。一是实施重点领域攻关行动。聚焦16个重点产业领域,分类梳理确定关键核心特别是“卡脖子”技术(装备)攻关清单。以省内龙头企业为主导组建专项攻关小组,鼓励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与力量,引领江苏制造业爬坡过坎,实现增长动力转换。二是实施企业创新赋能行动。更大力度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综合奖补政策,在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物联网等领域争创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赋能传统研发机构,组建中央研究院、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实验室等更加开放协同的企业研发载体。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形式,积极向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三是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大对工业互联网领域信息技术和产品攻关支持力度,采取市场和行政相结合的方式,对使用自主信息技术和产品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企业使用本土软硬件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全省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自主供给水平。
发挥自贸区效应。发挥自贸区在全球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面向全球聚集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重塑江苏开放优势,开拓制造业发展空间。一是主动探索重大改革課题。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制度创新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展现自贸区建设的创新性和引领性。学习借鉴上海等先行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推出集成创新具体清单,做到更全面、更彻底、更高标准、更好效果。顺应全球经贸规则演变趋势,在创设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链监管等领域进行实质性制度创新探索,重塑政府与企业、市场的权利义务关系,凸显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格局。围绕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战略定位,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有关省市保持密切合作。推动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大片区形成“各扬所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同时统筹考虑自贸区与周边平台载体的规划衔接和功能整合,促进功能外溢,实现联动发展、一体推进。三是集聚全球要素资源。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纺织、化工、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家级平台,积极打造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展会平台。吸引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并购国际品牌,“借壳”打造高端制造业品牌。加快引进掌握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人才及创业创新团队,培养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科技、管理等各类人才。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