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
2020-10-21刘康雷
刘康雷
摘 要: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生来说,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有利于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立足特殊学校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融入生活内容,指导学生们体验生活情境,以此降低数学理解难度,帮助学生们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在本文中,我将就如何实现特殊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特殊学校;教学策略
特殊教育學校数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实施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小学生感知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经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们在生活的辅助下,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积累数学学习和应用经验,为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我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尝试将生活内容融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们体验生活情境。
一、将生活内容融入教学之中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能否有效地灵活运用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的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再教教材了,而应当用教材教。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亦是如此,需要教师分析数学教材,挖掘与生活的连接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从而保证所展现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帮助学生们在生活的辅助下,走进数学,探索数学知识。
比如,在组织“年、月、日”该内容教学之前,我首先对教材中收录的教学内容进行来分析,发现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经历生活的过程中,早已建立了对年月日的认知。于是,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先向学生们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挂历,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同时要求学生们观察,说一说,一年当中有多少个月?一个月当中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在如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会自主地展开对年月日的探究。在细心的观察过程中,学生们会自主地发现,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是不一样的。据此,我继续引导学生们观察总结每个月的天数有哪些特点。在这样的生活内容的辅助下,尽管学生们的智力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可以经过观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在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越接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时候,学生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越高,且可以自主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情境作为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手段,可以将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因此,在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往往会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驱动学生们体验情境,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总结数学规律,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同时形成数学意识,为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管特殊学校的小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在智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所以,我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根据学生们的发展实际情况,将他们作为探寻生活中数学现象的主体,指导学生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与教学有关的素材。如引导学生们搜集超市小票,引导学生们搜集各种形状的纸盒,引导学生们搜集各种各样的纽扣,借此为学生们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换算人民币,准确认知图形,掌握分类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2.从生活中提炼情境
特殊学校的小学生,其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我在实施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数学素材,驱动学生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探究数学。
比如,在组织“认识时间”该内容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我的日常作息时间表,同时展示一个钟表。然后,我向学生们介绍我的时间表,在介绍的过程中拨动钟表。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可以将起床、做饭等活动与具体的时间建立联系,进而实现对时间的感性认知。在学生们认识了时间之后,我给予他们自主探究时间的机会,鼓励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列出日常生活时间表,并仿照我的行为,一边拨动钟表,一边介绍自己几点起床,几点吃早饭,几点出门上学等。在这样的切身体验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实现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的理解。
总之,在实施特殊学校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发展实际情况,根据数学课程目标,分析教材,挖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根据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内容,为学生们创设直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们在生活内容和生活情境的探究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积累生活经验,为提升生活技能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桂知旻.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42.
[2]刘海平.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