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人胎盘组织液联合腹部铺灸治疗子宫内膜薄疗效观察
2020-10-21凌沛
凌沛
【摘 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人胎盘组织液联合腹部铺灸治疗子宫内膜薄患者的内膜厚度及内膜血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中医科门诊收治60例的子宫内膜薄的患者,于经期第5天开始使用穴位注射,月经干净开始做腹部铺灸,记录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的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及血供。结果:穴位注射人胎盘组织液联合腹部铺灸可有效的提高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血供,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
【关键词】穴位注射;腹部铺灸;子宫内膜薄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01
子宫内膜薄是指:B超提示HCG日(即B超检测卵泡≥18mm日)子宫内膜厚度小于8mm。过薄的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和胚胎种植率低,临床受孕率、活产率、持续妊娠率均降低,月经过少,严重者反复流产甚至不孕。导致子宫内膜薄的常见原因包括体内雌激素水平偏低、孕激素水平不足、缺乏生长激素、排卵障碍、宫腔操作或子宫内膜结核等疾病使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内膜难以再生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子宫内膜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子宫内膜微创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大剂量雌激素、低剂量阿司匹林、西地那非、维生素E、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子宫内膜微创术治疗包括:子宫内膜机械性刺激、宫腔灌注术、宫腔镜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至2019年5月中医科门诊收治60例的子宫内膜薄的患者。入选标准:(1)符合子宫内膜薄的月经过少、不孕症的育龄期女性。(2) B超提示宫腔线连续或宫腔镜提示宫腔形态正常。排除标准:(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2)子宫畸形或发育不良、宫腔粘连病史者、卵巢功能早衰者、卵巢囊肿者、高泌乳素血症等其他生殖内分泌疾病;(3)肾上腺、甲状腺、糖尿病、心脏病、精神疾病史者。
1.2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0例。
对照组用西药:患者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每日2mg,连续服用10天后,加服地屈孕酮片,每日20mg,连续服用14天后停药,治疗24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用穴位注射联合腹部铺灸:于经期第5天开始使用穴位注射。穴位注射的穴位:关元、中极;双肾腧穴;双子宫穴三组轮流使用,穴位注射的药物选用人胎盘组织液,每次注射两个穴位,每个穴位注射1ml的药液。每天1次,每次2穴,连续24天。腹部铺灸:月经干净开始做,在患者的下腹部,将新鲜黄姜洗净打碎成泥状,平铺在患者腹部,约2cm厚,将艾绒制成直径约1.5cm的条状,放置在姜泥上,每次3壮,艾绒燃尽,患者感觉温度下降后放置下一次,共放置艾绒3次。每周1次,每次60分钟。24天为一个疗程。经期穴位注射、腹部铺灸均暂停。
1.3观察指标
连续治疗2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和治疗第三个月的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及血供,通过B超比较治疗前比治疗第三个月患者HCG日子宫内膜血流及子宫内膜厚度。B超仪器型号为美国GE 公司生产,E8推车式超高端专业妇产思维彩超机,高频经阴道探头频率最高:12.6MHz,扫查角度最大:190°×120°(容積)。患者取膀胱截石位,依次记录HCG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类型,其中内膜类型分为 A 型(三线征)、B 型(均质较低回声征)、C 型(均质强回声征) 。
1.4疗效标准
妊娠:内膜增厚明显,排卵期达8mm以上,顺利受孕。显效:内膜厚度在排卵期达7~8mm。有效:内膜厚度6mm左右。无效:3个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显示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 (妊娠+ 显效+ 有效) /总例数 × 100% 。
2 结果
2.1子宫内膜厚度前后变化检查结果
两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比较,经 t 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经 t 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详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疗效评估
3 讨论
子宫内膜薄从临床症状,归属于中医学的“不孕”“月经过少”“血枯”等范畴。病位在胞宫即女子胞,属奇恒之府,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主要病因病机可归纳为:长期熬夜,或生活不规律昼伏夜出,或反复宫腔操作等引起肾精肝血损伤;或求子心切,肝郁不舒导致气滞血瘀;或先天禀赋不足,气血精血虚少,血海不充,内膜失养。本研究采用人胎盘提取物即中药“紫河车”的提取物进行穴位注射,采用血肉有形之品,刺激特定的穴位,到达补充局部气血,改善子宫内膜的血供和厚度,改善内分泌激素水平。铺灸疗法是一种民间传统灸疗方法,多在督脉部铺灸治疗疾病,而腹部铺灸独取肚脐到耻骨联合处行铺灸治疗。
参考文献
[1] 邓海霞. 灵龟八法合穴位注射治疗血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观察[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
[2] 徐丽霞,殷丽兰,顾晴,陈亦琳.穴位注射配合补肾调周法治疗流产后月经过少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2016,0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