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角色演进
2020-10-21李菲
李菲
摘 要:伴随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作为金融领域重要一环的商业银行迎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是一场挑战。如果能够快速适应并把握住这次机遇,商业银行可以成为金融领域的中流砥柱;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适应这次机遇,商业银行则可能逐渐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论文以供应链金融的三个发展阶段为主线,分别论述了商业银行在这三个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从而总结出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规律性和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可以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金融领域
伴随着供应链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在全面深入金融领域,引起了从业者甚至社会大众的普遍关心。但是作为之前在金融领域起核心作用的商业银行,由于没有与时俱进,现在逐渐体现出逐步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的现象。而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不能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完全的融合发展,那么不仅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会造成影响。本文以供应链金融的三个发展阶段为主线,分别论述商业银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明确出两者的结合点,总结出两者结合的规律,并且进一步明确出后续的发展方向,为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能够更好的结合提供依据。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早由西方提出,指的是将逐步发展成熟的供应链与金融领域结合起来,发展“大金融”的思想。最初是由商业银行开展完成的,具体值得是以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信息优势为依托,整合金融体系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利益共同体,这样可以将单个企业的系统风险分解为整个供应链上的可控风险,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金融的作用。所以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一经提出,就立即引起了金融领域从业者的极大兴趣,而且也在西方去的了成功。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第一次传到中国是在2001年。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第一次应用是平安银行开展动产质押授信业务,通过供应链金融成功的为一批需要融资业务的中小企业授信。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理念,商业银行以金融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供应链管理,平衡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减小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内耗浪费,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我国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以商业银行在其中的发挥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资金融通作用、监督管理作用和逐步边缘化,下面分别介绍。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及商业银行作用分析
2.1 商业银行发挥资金融通作用
2001年平安银行试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授信业务,标志着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正式开展,随后平安银行继续推出了基于供应链的融资业务,这种新的融资业务与传统融资业务的不同点在于银行不在对于各个企业分别进行资质审核,而是整个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只要通过银行的融资资质审核,那么紧密围绕着这个核心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都可以从商业银行获得综合性的融资服务,标志着我国的供应链金融进入到第一个发展阶段,即商业银行在其中发挥资金融通的作用。
这个基于供应链的融资体系与传统的融资体系对比,将融资对象从之前的“一对一”的模式转变为现在的“一对多”的模式。在这个全新的融資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供应链条中的核心企业和提供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但是商业银行并没有完全的融入到整个供应链条之中,甚至是游离于供应链条之外,只是将之前的融资资质审核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基于对核心企业的资质信任,将融资范围扩大到真个链条上的其他中小企业。这样的作用是扩大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举改变了之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无法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难点,有力的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的在供应链金融的作用有限,他并没有完全的融入到整个链条中去,对于融资资质条件的审核完全依赖于对于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了解,这就会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完全依赖于供应链的延伸长度,即使有一些小企业生产状况良好,发展前景广阔,只要他没有与核心企业有业务上的往来,没有加入到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条中去,也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融资服务。另外一方面对商业银行对于供应链条中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也是完全依赖于核心企业,这样有可能造成不良贷款的产生。
2.2 商业银行发挥金融监督监管作用
由于以上两方面问题的存在,我国供应链金融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即商业银行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中起监督管理的作用。平安银行于2012年首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改革,通过网络虚拟空间的构建,成功的将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达成了统一,这样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对于整个供应链条上的所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全方位了解,使得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从之前的资金融通作用转变为监督监管作用,解决了第一个阶段的问题,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除了从形式上引入了互联网的网络空间外,从实际内容上也增加了一项内容:第三方物流。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引入,商业银行丰富了获得各个企业经营状况的途径,除了直接通过核心企业获得经营状况外,还可以通过物流信息来获得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引入,商业银行可以充分掌握上游企业的生产制造情况,也可以了解下游企业的销售情况,而对于核心企业的订单、生产情况等信息都可以通过物流信息的引入来进行综合分析,为真正需要融资业务扩大生产规模的优秀企业提供服务,而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不再提供融资业务,从而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同时,银行基于全面掌握的物流信息,结合本身就具有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可以主动为核心企业,甚至整个链条上的中小企业量身打造融资策略,这样既可以保障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又可以控制自身不良贷款的风险。
2.3 商业银行链金融逐步被边缘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思想,云计算理念等新的技术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应用,再次促进了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转化,即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个特点之前单个独立的供应链条相互关联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供应链网络,第二个特点整个供应链的参与企业形式更加的多样化,不再简单的是工厂企业。企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新兴的企业组织,包括金融服务公司、科技运营平台和供应链管理企业等。
这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参与的企业组织更加的多样化普及化,这种量化造成了供应链金融內涵的改变。这种供应链金融内涵的改变产生了新的供应链模式,以前的供应链模式是以商业银行或者核心企业为中心展开,一切的金融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开展。而这种新的供应链模式则是中心的分散化,即可以围绕商业银行为中心,也可以围绕核心企业为中心,也可以围绕物流企业为核心,也可以围绕电商平台为核心。这些参与供应链的企业凭借自身灵活机动的政策和接触的整合连接能力,通过覆盖商业银行的业务死角或者降低融资贷款的标准,从而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这些形式多样的供应链金融形势各自有各自的优势,立足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痛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逐渐在金融领域站稳脚跟,同时带来的是商业银行在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的逐步边缘化。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方向及商业银行改进措施
供应链金融通过三个阶段的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争鸣的局面,这样确实可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而且可以为更多的中小企业带来企业发展急需的融资。但是这种融资形式的全面放开也相应的带来了金融风险,由于各个供应链金融平台的风控水平不一,造成了潜在的风险。如2019年发生的“承兴暴雷时间”就是由于在供应链金融的运营过程中存在虚假合同的问题,从而对金融领域的稳定,甚至社会的稳定造成冲击。
为了更好的维护金融领域的发展,我国的供应链金融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应该是立足于形式多样金融平台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监督监管平台,而商业银行作为国家政府机关的代言人,应该充分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信息优势,既要充分调动所有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对整个过程中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监管,防范金融领域发生系统性风险。
四、结束语
我国的供应链金融经过三个阶段的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领域的稳定提供了保障。商业银行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后续应该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继续完善,保障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 宋华,陈思洁.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5):95-104.
[2] 冯彦明.银行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银行业管理案例启示及观念转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 张孙艳.基于供应链金融三个发展阶段的创新模式分析[J].新商务周刊,2018(18): 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