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2020-10-21陈芳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卢梭

陈芳

摘 要:当18世纪的法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危机四伏时,身为启蒙思想传播者的中坚力量,卢梭的“平等论”“人民主权说”“公意统治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痛苦挣扎的法国人民。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受到了文艺复兴以来法国和欧洲各国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展的影响,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和原则奠定了主要基础,并通过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等人在革命过程中加以实践。本文通过讨论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试析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卢梭;法国大革命;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十八世纪的法国正处于封建主义逐步崩溃、资本主义即将冲破黑暗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中,法国的社会矛盾极具尖锐化,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同腐朽的封建势力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斗争。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思想以来最杰出的革命主义者,其创作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年)和《社会契约论》(1762年),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成功地预言并指导了法国大革命。下文试析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以及对它的影响。

1,人人自由、平等是卢梭政治哲学的基础。他通过阐述人生而平等,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的来源,揭示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从而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 这一论断是在《社会契约论》中最开始提出的中心论题。卢梭认为,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因为没有政治上和财产上的不平等,人人自食其力,所以都享有完全的自由和平等,任何人都没有一种自然权威驾驭他的同类。但是自然状态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状态,人类要发展,就必须要向社会状态过渡,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

当时严苛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社会壁垒森严的等级特权制度,使得当时的法国民不聊生。而由国王、僧侣和贵族构成的第一、二等级,在政治上享有各种特权,经济上挥霍无度,生活上作风奢靡。法国财政赤字逐年有增无减,债台高筑,封建政权日益腐朽。大革命爆发前夕,国王路易十六企图通过召开三级会议,向代表着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等贫苦人民增税,造成阶级矛盾一触即发。卢梭平等自由的政治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起了积极的舆论指导作用,自由、平等的口号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要求,是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追求的目标,影响了许多革命者。

虽然卢梭对于不平等根源的阐述,揭示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但是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代表的卢梭,将维护私有制是作为他思想学说的起点。他敏锐地察觉到了私有制的弊端:贫富分化导致不平等的产生,并最终确立了不平等政治制度。但是遗憾的是,卢梭最终没有走出阶级的局限,他反对的不平等,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不平等,所提倡的平等,也只能是资产阶级式的平等与自由。

2,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从思想上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基于社会契约之上“公意理论”揭示了“公意”统治权的合理性, 为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卢梭的“人民主权”和“公意理论”学说,其主张如下:

第一,卢梭强调国家的全部政治应当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委任和撤换官吏,社会契约的目的在于恢复和保持人类的自由平等。当政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时,人民有推翻政府的权力。这一思想对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大革命期间颁布的1791年宪法和1793年宪法以及罗伯斯庇尔的民主思想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第二,卢梭认为人民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5]而公意是人民主权的体现。在卢梭看来,“公意”不同于“众意”,不是众多意志的机械总和,是个别意志相互抵消后剩下的共同意志,它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第三,由于“公意”是共同利益的体现,所以主权是一个整体,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首先,國家主权不可分割。如果主权被分割,具有整体意义的公共意志就会丧失,主权就名不副实了。其次,国家主权不可转让。这是因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应该由人民掌握,不能转给君主。否则,国家会因为出现一个主人而毁灭。再次, 国家主权不能被代表。因为主权是由“公意”构成的, 而一直是不能被代表的。所以,议员不是人民代表,而是人民公仆。凡是未经人民全体表决通过的法律都是冒牌货。

另一方面,主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立法权,“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6]行政权是立法权派生的,司法权是行政权的使用,因此,行政、司法等权利只是从主权中派生出来并从属于主权的,不能把三者相并列。卢梭反对君主专制,也反对以分权说为理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主张建立一个把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民主共和制。

第四,主权不等于政府。政府是公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介人。主权是一种精神力量,政府则是一种行动力量。主权赋予政府以权力,政府则是主权者为人民设立的公共事务机构,是主权者的执行人,代表人民行使主权的某些职能。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公意学说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国大革命是人民主权理论的实践。这一思想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并不断向前发展。在大革命爆发之际,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曾经一版再版,他的人民主权理论和公意理论,以及人民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极大地鼓舞着法国农民、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等下层人民群众,唤起了他们的民主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激情,而这些人正是推动法国大革命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大革命中,各种群众组织和政治团体纷纷建立,各种报刊、小册子大量涌现,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政治中来,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参政方式。其中,公民参与投票选举是公民参政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这一方式是人民从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中关于主权不可代表的内容得到启发,并用于实践的。

1789年8月颁布的法国《人权宣言》中许多条文,几乎原文引用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词句。例如,《人权宣言》第一条说:“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说:“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第三条说:”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六条说;“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3]显然,这些内容都是卢梭思想的体现和反映。1793年颁布的新宪法在政体、人民权利等方面,更是充分反映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思想。此外,雅各宾派专政时所颁布的许多法令、法规,所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

由上述可以看出,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的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积极的、巨大的。对于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使革命步步走向深入,对于革命期间的立法及革命领袖的民主思想,对提高人民的参政意识,掀起广泛的参政热潮都齐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卢梭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一面旗帜,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革命的发展,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并对法国大革命、特别是雅各宾派专政时期产生了某些消极、负面的影响。比如,第一,雅各宾派根据卢梭的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的思想,使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为暴政和专制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还有些人假借“人民主权”和“公意”的名义,把一些普通群和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家看作是人民的敌人。第二,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它难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实际上,人民主权的思想使资产阶级利用民主的口号吸引人民群众充当反封建的主力军的一种手段。资产阶级把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用来争取本阶级的利益。这一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何兆武译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6页。

[2](法)卢梭著,李常山 何兆武译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

[4] 陈海涛:《试论卢梭的政治哲学与法国大革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底6期

[5](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 年版,第22页

[6](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 年版,第71页

猜你喜欢

卢梭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亨利·卢梭:不向命运弯腰
大师的弯腰
卢梭的三次弯腰
卢梭的三次弯腰
卢梭的三次弯腰
卢梭的三次弯腰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卢梭——现实社会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