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民间文学意识研究

2020-10-21杨光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蒙古族

杨光

摘 要: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农牧民世代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理念、价值观、信仰,对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本文基于蒙古族民间文学意识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文学;意识研究

引言

民间文学在民众中产生与传承,她具有区别于作家文学的独特文学性与审美性。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发展、研究与新的民族国家话语建设紧密相连。民间文学进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国家话语不仅影响着民间文学的研究,它本身亦成为其研究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民间文学成为铸造新的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因此首要就是从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领域重构民间文学,突出其人民性。

1蒙古族文化特点

(1)蒙古族文化具有开放性。蒙古族在建国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不断接受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欧洲、西亚地区文明的影响,兼容并蓄,吸收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2)蒙古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历史上,蒙古族受到契丹、女真、汉族、藏族等文化的影响,借鉴伊斯兰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许多优秀的文化制度,吸收了它们文化中的许多营养。(3)蒙古族传统文化赋有开拓性。蒙古人崇尚气势威武、热情奔放、激情四射的情怀,蒙古民族崇尚冒险主义,蒙古民族性格中的开放冒险、顽强勇敢、乐观豁达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的开拓性。蒙古族文化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冒险和创业史,冒险并不是盲目蛮干,而是体现当事人一种高超的决策艺术。(4)蒙古族传统文化带有自然性。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在生态脆弱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地点放牧,体现了蒙古民族对于自然的敬畏感和亲近感。他们崇拜山川日月等各种自然现象;他们以轮换牧场的形式保护水源,保护草原植被,保护野生动物,形成以适应大自然为主导的世界观,崇尚自然的生存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形成规范、约束农牧民的文化观念,使农牧民的行为具有环保性、可持续性。蒙古族文化的自然性突出表现在以“逐水草而居”的遵循自然规律而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理念。

2新时期文学意识

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大规模展开,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民间文学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民间文学是特殊的文化,也是特殊的历史。因为民族精神与民间信仰共存,中国民间文学既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曾经长期受到误读,被看作封建迷信从而被社会现实政治所拒绝。一方面,民间社会广大民众仍然坚持传统的文化模式,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学和民间风俗等社会文化生活,保持着对文化传统的崇拜和信仰;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现实政治没有认识到以民间文学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放大了其中的“迷信”等所谓糟粕,拒绝或忽视了它在社会现实中的合理性存在。比如,民间文学中的民间信仰,与公平正义等文化精神并存的同时,也表现出鬼神崇拜、祖先崇拜,而这些内容就成为不合时宜的文化现象,受到抵制和批判。近年来,我国已经有《蒙古族长调民歌》《格萨尔》等民间文学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的文化概念,这个文化概念强调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内容。所谓传统,就是既定的、被民族所认同和使用的生活习惯。过去的生活习惯在社会现实中还仍然存在着,这就构成了传统的基本的内涵。但是,社会现实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人们基于求新求异的心理,自觉不自觉地把传统与落后相等同,把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相悖绝对化,从而形成一种既定的判断方式,即传统就是落后。于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社会风俗生活被定位为封建迷信,将之与民间流行的风水、占卜、信鬼神等民间信仰混为一谈。

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贾芝、仁钦道尔吉、祁连休以及钟敬文、刘锡诚都积极推动并参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整理,多民族民间文艺格局进一步稳固并取得丰硕成果。民文所承担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之编纂、对少数民族全国性学会的组织管理及通过编辑刊物、资料集等推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搜集、研究、国际交流工作等;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维吾尔学会、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中国《江格尔》学会、《格萨尔》学会、侗族文学学会、东北满族文学学会,“对整个学科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组织及管理的作用”;此外还积极参与或协同西藏、甘肃、云南等地举办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调查和民族文学作家创作、翻译等讲习班;创办相关研究刊物、编辑研究资料,组织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全面呈现全国民族文学研究现状,如:《民族文学譯丛》翻译引入法国石泰安(RolfAlfredStein)、德国海希西(WaltherHeissig)等有关《格萨尔》、蒙古史诗研究,并沿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诗研究传统,引入蒙古国、苏联的史诗研究,同时分主题集中编辑全国史诗研究文章,既全面呈现了全国乃至世界史诗研究的概貌,也为国内史诗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同时亦积极译介国外神话学等研究成果,这些对于全国民族文学研究格局、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蒙古族文学的气质

文学的气质是所有文学创作都将实施的整体调查气氛。文学的气质决定了文学将带来什么样的兴趣进入创作,用什么样的目标创作,用什么样的观点和姿态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关系,如何进行自己的心灵感应,以及如何以适当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情。对本民族史的深切关注是蒙古文学的代表性态度,不管是过去的历史还是进行中的历史,文学都是尽可能多地关注的蒙古文学的内在气质。对历史的深切关注,实际上是体现一种广泛的生命联系,建立默认值,在这种联系中找到发现真理的道路和方法。伽达默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东西是“按照严格的发展法”产生的,他认为“以后的事物把刚才先行事物的结果和本质放在明亮的共同光里”。在人类命运的变迁中,继续坚持存在就是一种不间断的生命联系。蒙古文学彻底追求蒙古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历史遗产,无论是双语创造还是纯蒙古语创造,文学始终可以说是进入民族精神的根源和发源地。因此,绝对而言,文学是蒙古精神的任何表现或证词。文学不仅恢复了历史,而且文学为了观察历史的脉搏和诊断历史,形成了相对完全的动态活跃,随时可以反抗世俗生活的记忆链。这种反应不是单纯的不定式假设、特定的先行条件设定或粗略的场面再现,而是为了加强和固定民族史上最民族的精神部分,可以说是精神记忆,也可以作为所有行动的界限。凭着这样的记忆,纠正现实世界,介入世界,达成未来和某些可能的目标和协议。

结束语

史诗体裁大抵是产生于史前文化阶段,它经过了悠久的民间口头流传过程。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史诗随着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和演变。我们在学习、研究的同时,应该对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独特本质进行深度了解,对它的保护、传承方面进行认真反思,并采取相关措施,用实际行动为该珍贵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传播、继续存活提供保障。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好地体现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应视为当下极为紧迫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堂寺阁.纳·赛西雅拉图教授学术功绩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李叶.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蒙古族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马背民族
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
诺恩吉雅随想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原则研究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