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0-10-21赵洋
赵洋
摘 要:物理是一门具有着严谨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初中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因而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識的时候总是会比较吃力。此时初中物理教师就需要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积淀物理逻辑思维,进而对所学习的物理知识有着更透彻的理解。因而教师必须要重视自己的实验教学,本文就是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所提出的实验教学有效策略,其中包含利用微课、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三个具体策略,旨在能给各位教师带来帮助。
关键词:实验教学;物理教学;初中
初中物理课本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抽象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是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验证所得到的,因而初中物理教师要想让思维形象的学生学好抽象的物理知识,他们就必须要将实验引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旨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对实验教学持以重视的态度,并且不断地研究能够提高自己实验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这样的话,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道路就能够走得愈加轻松。
一、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
学生初次接触实验的时候总是会对其有着陌生的感觉,也因此无法积极地配合初中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教师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此时初中物理教师就需要在课前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微课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他们通过微课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并且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索实验的目的、步骤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探究杠杆的平衡原理》这一节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必须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因而在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就会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实验利用微课展示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将其中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进行分析,并且对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总结。与此同时,当学生观看完实验之后,笔者还会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并且让学生将答案记录下来。微课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地观看,并因此对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有着初步的了解。这样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并且跟上笔者的步伐。
二、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融入实验氛围
在实验教学的课堂中,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实验的状态,而不是让他们仍然将注意力沉浸在别的地方。此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亲自演示,进而将理论化的物理知识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实验氛围中。因为教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进行及时地监督,此时他们就需要在学生中设置督查员的位置,进而对学生展开督促,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去。例如:在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原理》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就会亲自动手操作探究杠杆平衡原理的条件。学生初次接触真人操作版的实验,他们的好奇心就会使得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笔者的实验上面。但仍然不乏有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笔者就会让同桌两人互为对方的督查员,对对方的表现进行督促。然后笔者在展示实验的过程还会时不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刚才进行了哪一步操作呢?”、“你们觉得这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样的话,学生在观看笔者操作的过程中就能够进行简单的思考。
三、学生操作,围绕实验展开具体探究
初中物理教师展开实验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因而在教师展示完实验之后,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与学生相应的观察和思考时间。此时初中物理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操作。在此之前,教师会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操作之前进行有效的思考,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着十分透彻的了解,教师的实验教学也有效率可言。例如:在笔者做完探究杠杆的平衡原理条件之后,笔者就会让学生对笔者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在观看过程中的收获以及所产生的困惑进行思考。此时笔者首先会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记录和思考。然后笔者就会结合学生的基础来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分组,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纸上记录的问题进行回答。在实验结束之后,笔者会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笔者还会用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通过实验所获得的物理知识,学生也能够因此学有所成。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重要阶段。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物理基础。此时物理教师就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这并不是单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做到的,初中物理教师就需要将神奇的物理实验放在自己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如此,他们还需要将这种重视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为学生研究更多能够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向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11):122-123.
[2]朱友明.运用实验突破初中物理难学难教[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