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联合IVUS在易损斑块识别的作用分析
2020-10-21张习敬
张习敬
【摘 要】目的:评价冠脉造影和IVUS联合应用在识别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本组患者均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对本组患者实施冠脉造影检查和IVUS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单一应用、联合应用进行易损斑块识别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冠脉造影和IVUS单一应用识别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识别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两者单一应用高(P<0.05)。结论:冠脉造影、IVUS联合应用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识别的准确性更高。
【关键词】冠心病;冠脉造影;易损斑块;IVUS;识别
【中图分类号】R8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115-01
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成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明确斑块性质,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方案减轻斑块引起的病理危害是患者能够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因此,探索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有效识别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冠脉造影和IVUS均为现阶段我国医疗领域开展应用的血管内检查方法,且均已被用于冠状动脉内斑块识别。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内的一类高危斑块,为明确冠脉造影和IVUS联合应用对该类型斑块的识别价值,本研究进行以下分析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存在PCI治疗禁忌症和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最小者60岁,年龄最大者83岁,平均年龄(74.05±2.48)岁,均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在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实施,患者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研究对象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和IVUS检查。
冠脉造影:检查仪器为荷兰飞利浦FD20血管造影机,造影剂为碘普罗胺(370),剂量为4-6ml/次,以4ml/s的速度推注,采集频率为15帧/秒,将图像资料上传至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IVUS:檢查仪器为波士顿科学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及配套冠状动脉超声导管。患者取仰卧位,医师先将超声导管沿着冠脉导丝送至病变远端,再以0.5mm/s的速度回撤超声导管,观察斑块情况,直至导管完全撤出,记录超声影像。
1.3评估指标
本研究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冠脉造影、IVUS单一应用和联合应用识别易损斑块的敏感性(实际为易损斑块被试验方法识别为易损斑块的概率)、特异性(实际为非易损斑块被试验方法识别为非易损斑块的概率)、准确性(试验方法识别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符合程度)。
斑块性质:包括软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易损斑块。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采用卡方(x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当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8例患者斑块性质手术病理结果
98例患者冠状动脉内均有斑块,其中36例(36.73%)患者超声证实为软斑块,19例(19.39%)患者超声证实为钙化斑块,22例(22.45%)患者超声证实为混合斑块,21例(21.43%)患者超声证实为易损斑块。
2.2冠脉造影、IVUS单一应用和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价值比较
冠脉造影、IVUS单一应用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者联合应用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两者单一应用(P<0.05),具体数据见表1及表注。
3 讨论
近年来不断有临床病理学研究发现,急性心血管事件中易损斑块的作用较突出。为尽早准确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本研究探讨冠脉造影和IVUS联合应用在识别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明显高于两种方法单一应用。由此得出,冠脉造影联合IVUS对易损斑块的识别效果更好。
长期研究发现易损斑块在质地和形态上均有特征可寻,形态上边缘较模糊,质地则较轻薄。冠脉造影检查为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观察,可较清晰的显示斑块的形态特征,但无法清晰显示斑块的病理结构,故单一用于易损斑块识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IVUS虽然可对斑块性质进行定性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冠脉造影的上述应用局限性,但图像分辨率较低,难以清晰显示斑块组织学形态[3]。而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斑块性质识别,可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能够获得更多鉴别信息。因此,对易损斑块的识别价值更好。
综上所述,冠脉造影、IVUS联合应进行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识别的准确性更高,有利于减少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漏诊和误诊,对疾病治疗的指导价值更显著。
参考文献
赖平,邱悦群.血管内超声成像与血流储备分数测量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36(03):482-487.
徐书灿.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大医生,2018,3(Z2):139-140.
赵威,武新宇.冠心病患者CT冠脉造影斑块性质变化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18(03):4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