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美术的多样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0-10-21杨洪瑜
杨洪瑜
摘 要:高中阶段进行美术教学,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自主探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就是学生从实践到认知的一个转变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传授的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多样化
美术的运用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一幅画,一个装饰品,大到房屋色彩设计,墙壁上精美的浮雕等等,都屬于美术的一部分。不同的美术运用,就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所以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采用多样式、多元化的美术教学策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因此,本文笔者从艺术形式分析,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走进生活实际,带领学生去发现美;夯实学生功底,促进学生自主创作三个方面,探究高中美术的多样化教学策略,以期待能和各位一线教师共同学习与借鉴。
一、艺术形式分析,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材中,我们设置了很多美术欣赏的内容,其中分别包括了中国美术鉴赏和西方美术鉴赏两个主要内容,要求我们分别对中西方美术的差异和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介绍与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将这些作品的优势和特点逐一介绍给学生,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中外作品的认知与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更多的艺术作品,进而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教学“雕塑”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首先就向学生讲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欣赏标准:(1)需要看雕塑的外形和造型是否得体,是否具有形式美;(2)需要注意雕塑的雕刻技术是否娴熟,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3)需要观察雕塑的用途与雕塑的内容。如,秦始皇的兵马俑。我国秦始皇的兵马俑主要是以半跪式为主,其中人物的头部刻画的最为细心,将他们的发丝也都刻画的非常的细腻,并且铠甲上的铆钉也是刻画的非常仔细。这种半跪式的姿态也显示不仅显示出来仪式感,也显示出来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其次,笔者就会引导学生对笔者的教学内容进行复述,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它的具体内容的了解。如此,笔者通过这中教学形式,就能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走进生活实际,带领学生去发现美
美术即生活,生活即美术,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众多的美的因素,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的联系生活,举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另一方面要大胆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去生活中、去大自然中去发现这些美好的因素,进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
例如,在教学“美术作品”的相关内容时,当讲述完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等理论性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下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可以称得上美术作品,让学生寻找一下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及生活中的美,而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举例,如门口神态威严的大石狮、生活中的一些对称图案、车上悬挂的流苏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存在的物体都可以称得上是美术作品,因而他们是含有美的。当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去寻找美、捕捉美,如让学生看看清澈的小河里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小鸟在绿茵上悠闲的鸣叫,蜜蜂在忙碌的采蜜,而从整体上看,这些画面又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它是那样的美,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更好的来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不断的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三、夯实学生功底,促进学生自主创作
课程改革赋予了高中美术更多的功能,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且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能够进行基本的美术创作。在现如今的美术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新课标下《美术鉴赏》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有必要创造适宜学生发展,并且能够真正提升学生能力的高中美术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并提升自身的美术综合能力。但是,目前高中老师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给学生讲授绘画技艺,导致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进行美术创作,无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授美术鉴赏之外,笔者还给学生讲授了一些绘画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注重写生课的开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知识和基本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从事物的形状、结构、比例、色彩、体积,并综合起来考虑,让学生建立起几何形体的概念。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进行临摹和自由创作,比如有一次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的家乡描绘出来。
综上所述,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讲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感悟。因此,我们作为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就要注重教学的创新与多样化,以此来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钧毅.浅议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19(30):86-87.
[2]罗咏科.高中美术教育新课改下的现状与策略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9(2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