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特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探寻
2020-10-21袁俊飞
袁俊飞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特色。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技术的使用、任务的设定、师生的交流、作品的呈现等形式,逐步彰显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特色,提高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学科特色;信息技术;媒体
信息时代,拥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品质,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信息技术学科,应当基于本学科的教育特色,向学生传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仍旧存在教师固守陈规,采用传统教育手段进行信息技术知识教授的情况,使得信息技术学科逐步丧失了教育特色。所以,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改进,真正地彰显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特点,教师应当围绕教育手段、教育细节等方面进行教育优化,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品质。
一、利用媒体,营造氛围
信息技术学科中所教授的内容是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及目前的信息社会形势等。所以,在向学生教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使用先进的教育资源,优化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育结构,让学生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体会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特色,从而更加快速地完成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学习。
以《开通微博空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在强化师生互动中提高本节课的教育质量。课下,教师先结合本节课中微博空间的注册、登录等内容,简单制作课件,形成授课的基本资源。课堂中,教师将之前制作的课件进行展示,并结合课件上的内容逐步向学生解说如何进行微博的注册和登录等,让学生能够基于教师的讲解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教师一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随手写在电子白板上并进行保存,增添学生和教师、课件之间的互动。课后,教师将与学生互动后生成的课件保存,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这一资源进行本节课学习流程的回顾,从而提高学生对微博空间的认识效果。
可以看出,教师使用电子白板能够有效地打造信息技术学科的现代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课堂中的信息环境,建立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学习的意识。
二、任务设定,实践操作
与其他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学科相比,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更偏向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使用任务教学法施教,以任务的内容为导向,促进学生自主应用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操作,从而完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认知。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任务内容,让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提高操作的水平。
比如,《设置动画效果》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初步掌握“自定义动画”这一对话框的操作手法等。课堂中,教师应当先教授这些内容,为学生之后进行任务的操作奠定基础。而在具体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如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好的认识,而有的学生则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较差。接着,教师可以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如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師设定添加特定动画效果、规定动画路径的任务,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则放宽条件,只在幻灯片中添加动画效果。随后,学生自主操作,逐步提高对“自定义动画”这一对话框的操作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为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全体学生在与自身能力相对应的任务下,更有信心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从而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出问题,发展思维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特色,向学生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使得教师也开始在教授基础信息技术知识之余,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是要求之一,为了彰显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特色,落实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当在明确计算思维内涵的前提下,营造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各项思维,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下载网上信息》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营造问题情境的方式点燃学生的思维。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对“网页信息、网络文字、网络图片的获取”等内容的认识效果,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何在网页浏览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获取?”“如何搜索指向特定信息的文字?”“如何找到描述特点内容的图片?”等问题,促进课堂中问题情境的生成。随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经验和自己的信息素养,思考上述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体会获取信息的方法,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通过良好问题情境的创建,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在主动思索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四、作品展示,改进评价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工作结束后,学生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操作形成一定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也反映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情况。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所制作的成果进行展示,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伴的点评,从而让优秀学生肯定自己的操作成果,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也让一般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以便在逐步优化调整中,提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质量。
例如,《下载和安装软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下载和安装软件。教师教授了基本的下载和安装软件的方法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网络中进行目标软件的检索和下载、安装等。学生自主操作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操作的过程和最终下载好的软件在教室中进行展示,使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在这名学生的讲解和成品展示中,了解这名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接着,教师与其他学生作为评委对所展示的成果和操作过程进行点评,让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优势。最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得交流会,让所有学生都说一说自己在下载和安装软件中的感受,便于学生吸收和借鉴他人的优点,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显而易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成果的展示,能够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使得学生透过清晰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上升空间,真正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课堂。
总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更加强调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当适时地采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结合任务驱动的教育方法,不断地优化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体系,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彰显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朱烨.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法新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70.
[2]柏燕婷,宋慧军.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J].新课程(上),2019(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