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念之花绽放,善举之行常随

2020-10-21刘海燕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材

刘海燕

【摘  要】  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美术教师也开始积极地探究多样化的美术教育理念,尝试改善以往美术教育中的弊端,而从善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能够为美术教育增添助力,让美术课堂因为善念之花绽放。

【关键词】  小学美术;从善文化;教材

目前,小学美术课堂中仍旧存在教法不合理,学习氛围不浓郁等情况。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之余,很难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造成素质教育理念空泛化的现象,教师需要对美术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汲取新颖的美术课程教育理念。而从善教育主题的提出,无疑为美术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活力。所以,在对学生讲解美术知识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为从善教育找到落脚点,让美术课堂因为从善文化的介入而焕发新生。

一、提取教材内容,让“从善文化”直观呈现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资源,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获取的依据。编撰者在进行教材编写时,不仅仅安排了美术知识,同时也会安排一些与高尚品德、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美术基础理论的同时,能够促进自身品德的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在将从善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时,教师也应当从教材内容中提取与“从善文化”相关的要素,并以教学目标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实施教学活动中,落实对学生的从善教育。

以《水墨游戏》这一课来说,其目的是让学生基于游戏的方式体验笔墨的特殊效果,使学生可以在大胆创造中感受到水墨之间的文化气息,而这与从善文化也不谋而合。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目标。第一,认知层面。让学生认识基本的水墨画特点,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技法等。第二,能力层面。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水墨的独特表现技法,体会到水墨之间的独特韵味。第三,情感层面。将象形文字与水墨画进行整合,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之后,教师以此作为实施课堂活动的指南,在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强化从善文化在美术课堂的渗透。

由此看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讲解美术知识,教师应该对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从而明确隐含的从善文化元素,在落实目标中满足从善文化的教育需要。

二、打造合作活动,让“从善文化”融入言行

“谦”“恭”是从善文化对学生的部分要求,学生应当谦逊、恭敬,形成和善的待人接物的态度。而为了更好地体现谦逊、恭敬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形成谦逊、恭敬的品格,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创建人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谦逊之心,悉心听从同伴的见解。但是,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制造机会,让学生向教师恭敬地请教问题,从而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动物的花衣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当中既有思维较为跳脱、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也有思维较为迟缓、生活经验较少的学生。在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动物花纹后,教师将课堂的空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思索不同动物身上的花纹样式。随后,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互相倾听对方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践行谦逊的美德,认真吸取他人的想法。教师也应当抓住适当的时机,向学生提出“你们讨论得怎么样了”的问题,时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学生犯难时,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向其他组进行询问,或者向教师寻求帮助,促使学生实现恭敬精神的内化。

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能夠看出,教师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谦逊地听取他人的意见,恭敬地询问教师的想法,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美术知识的同时,形成谦逊、恭敬的美德。

三、结合生活元素,让“从善文化”泯于心间

生活和美术学科间的关系是紧密的,学生进行美术知识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从美术的视角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素养。“从善文化”指出了“孝”的内容,强调学生应当懂得感恩,热爱生养自己的土地。所以,在当前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会主动地进行生活化学习氛围的创建,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活中各种熟悉事物的美,主动地围绕生活事物进行鉴赏和思考,从而热爱周边事物,热爱自己的家乡。

例如,《家乡的桥和塔》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桥、塔的结构,使学生能够基于家乡的桥和塔造型,生出赞叹之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当地桥、塔造型的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在主动走入当地建筑文化中感叹桥、塔造型的独特性,提高对家乡桥和塔的喜爱之情。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使用媒体为学生展示本地一些著名的桥和塔,让学生欣赏这些桥、塔的造型,让学生基于教师的引导发现生活事物中的艺术美感。之后,教师再结合教材当中的范画,向学生提问:“这些作品使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桥、塔呢?你觉得哪幅作品的画面组合得较好?为什么?”让学生基于范画学习桥、塔的表现方式。随后,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前,教师再为学生讲解桥、塔的存在意义,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桥、塔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主动地爱护当地的桥、塔,形成感恩之心。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结合教材当中的范画,以及实际生活当中的元素进行课堂情境的创建,能够辅助学生形成“孝”心,促进从善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渗透。

四、创建实践活动,让“从善文化”贯穿活动

从善文化强调了“勤”“思”的内容,“勤”是指学生应当勤劳、动手,“思”则强调学生应当反思、思考。为了将二者进行完美结合,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边思考、边实践的过程中达到“勤”“思”的状态。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建作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反思,从而将从善文化和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整合在一起。

比如,在《巧用瓶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瓶盖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废弃物对于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瓶盖、纸张、剪刀等物品,让学生利用废旧瓶盖自主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在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前,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除了瓶盖,还有什么物品可以添加到你的作品中呢?不同的瓶盖之间具有哪几种组合方式”的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瓶盖进行艺术创作中思索问题,在动手实践的同时实现思维的发展。在学生完成艺术创作后,教师再为学生搭建作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结合自己制作的成品进行反思,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以便在不断精进中巧用瓶盖制作艺术品。

可以看出,教师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在学生实践前提出问题,能够有效地践行“勤”“思”的从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中实现思维的发展,形成反思能力。

总而言之,从善文化是依托于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而来的,是对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升华和细化。为此,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对从善文化进行细致解读,并在美术课堂中为从善文化找寻落脚点,打造完善的美术学科教育体系,以便有效地促进美术学科与从善文化的结合,促使美术学科因为善念介入而绽放,因为善举常随而高质。

【参考文献】

[1]张敏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浅谈[J].才智,2019(33):72.

[2]林佳.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97):163-164.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