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支点”撬起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
2020-10-21王树瑞
王树瑞
摘要:在倡导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尤为重要,除了独立篇章的阅读,能够群文类文阅读更是需要教师来引导。本文通过一次课堂实践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把三篇古诗词串联起来建构一个群,以期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以及促进学生学会自己建构类文阅读,提高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核心素养;活动;感悟
在倡导语文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学突破更加不容易。语文教学中,找准一个“支点”,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利用一个“支点”,架构一组文本的课型。这种方式使学习过程由输入变为参与,使思维方式由一元变成多元。群文阅读教学在引导着教师去研究教材,发散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做了铺垫。借用名师的一句话——群文阅读关键是理解为何建这个“群”(目的),建什么品质的“群”(质量),如何让这个“群”产生教学价值(切口及教学实施路径),最终能否让这个“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人的发展。复习课更是需要教师架构一个这样的群,来整合提升效率,来完成“温故而知新”的飞跃。在阅读这类论文和课例的同时,我也尝试来建立这样的“群”,先依照葫芦画瓢。借用司艳萍老师的图来说明一下“群文阅读教学的流程”。
一、研究编者意图,选择恰当议题
常见的议题有语言类、内容类、情感类、写作手法类。在了解这些基础上,我研究部编语文教材九上的第13课,尝试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这一课。部编教材本身就是一种整合,我们如何按照编者意图来使用是关键,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必须明白编者意图,找到解读密码来使用教材。为什么把这三课放在一起呢?共同点是什么呢?最终确定情感议题。这一课的共同点就是三位作者都在人生之路上遇到了极大的坎坷,但是他们却都乐观的走了下去,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我想借“豁达”这个切口,串联三首诗词,来利用这个本来就存在的“群”,解读这三首诗词,所以把这一课的题目拟定为《执着生命,豁达人生》。
二、研究文本特点,选择适当方式
文本有侧重工具性指向语用角度的,有侧重人文性指向文化角度的。本课所选诗歌侧重文化角度。诗词教学的重点就是诵读、鉴赏、感悟,诵读鉴赏结合,读悟结合,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本堂课的设计采用了朗读法、“求同比异”比较法。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找共同的意象,区分不同的愁;比一比谁的愁绪更深(谁最不如意);看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继续走下去的。问题一的设计指向目标一,难度较低,目的是聚焦本三篇作品,给学生一个阅读群诗的方法。诵读三首诗,从三句含有酒的诗句中读出不同的情感,简单指导朗读。
接着第二步深度理解酒中的“愁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内交流,发表观点,最后起来展示自己的观点。一开始的设计是自由回答,后来想到学生可能一个站起来讲李白,另一个站起来讲苏轼,再一个可能又讲李白,这样有些混乱。所以,按照人物来展示,觉得李白最不如意的展示,给出理由,分析完毕,其他同学补充,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情感。学生往往理解到了,朗读不到位,这时需要大家的研讨和教师的点拨,理解加技巧方可提高朗读水平。如果学生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屏幕上展示补充的资料。如果学生理解的比较到位了,这些资料无需再展示。这样一来思路更加清晰,学生也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在同一时间段关注一位诗人。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三个人都很不如意,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一活动是课堂的主体,指向目标二,占时较多,学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掌握资料的不同也会让他们对理解的深度有所区别。我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补充,最后再展示,这样使思考具有了层次性,学生自己之间也会产生新的想法。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对话。
最后一个活动的设计由课内引向课外,结合本课内容加上之前的积累来理解作者的豁达,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越是不如意,却越是能够表现他们的坚强,他们的豁达。学生先从本课诗中找出诗句,加以理解,然后再结合之前所学,进一步理解他们的抱负,他们的不屈,他们的豁达,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这个环节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不仅仅停留在本节课,也回忆起了之前所学,同时补充了新的材料。在活动二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对作者的佩服之情,水到渠成的达成目标三。每一个人身上最突出的品质以屏显的方式总结出来,让学生有所沉淀。让本节课所学,不仅仅内化为自己的营养,还要沉淀下来为自己所用。
最后的板书设计既是本节课核心的总结,也为学生的未來提出了要求,同时与课堂导入形成呼应,以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收束整节课,也算是再次回归了课堂。
三、研究学生特点,选择正确的引导
初三的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我们成年人的说辞无论对错,他们从心理层面是抵触的。所以一个道理,让他们通过事例,自己去体会,自己说出来,这样的效果往往更好。本课设计中在体会诗人的失意和理解诗人的豁达之处,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辅助以资料,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三位诗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正能量,从而学习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
通过“支点”,就简去繁,突出课堂目标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