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2020-10-21刘朝霞
刘朝霞
摘要:文言文教学,教师应努力在诵读中寻求突破,教出文言文特有的韻味、文味、情味、生活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
引言
面对陌生文本,我们通常是借助读来构建起个人的阅读体验,然而,历经岁月淘洗的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环境较远,阅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读和浅读,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我从诵读谈起。
一、诵读中积累,浸润文言的韵味。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通过有注解的文选,通过掌握常用词,配以适当的古汉语常识,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学古文的效率一定更高。”可见,一定的文言词语、语法知识积累,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很有必要。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中每个鲜活的文字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有意义,因此,文言词语的积累要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分类、迁移、比较、辨析。
《三峡》“属引凄异”的“引”解释为“延长”;《陈太丘与友期行》“下车引之”的“引”解释为“拉”;《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的“引”解释为“开弓”。一个“引”字具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如果不把这些意义联系起来,下次遇到还不知解释为哪种。其实,“引”的古形体字象一张大弓,弓背上有一小画,表示拉弓的地方。后来,小篆和楷书的形体把这一小画变成独立的竖画。“引”的本义是开弓,因为开弓要拉开弓弦,所以又有拉、牵的意思,再发展出延长、伸长的意思。这样把“引”字的意义串联在一起,遇到“引而不发”“引吭高歌”等学生也能举一反三。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则根据学生阅读文本的需要,或在问题的讨论中,或在关键句的玩味中,或在写法的欣赏中,或在篇章结构中详讲。
文言文是言与文的整体,其句式、其节奏、其韵味、其细密、其跌宕,浸润在文字、文句、文体和文意中,剥离了就缺失了文言的韵味。
二、诵读中感悟,悟得文言的文味。文言文景美、人美、情更美,这种美潜在语言深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就要引领学生咬文嚼字,体会关键字词的美妙之处,体悟作者蕴含其间的丰富情感,领悟文言文字词深处的文化内涵。
《狼》一课,我在教学中不是停留在字词表层,而是通过句读、范读、美读、畅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节奏美,引导学生品读“矣、哉、耳”一字之差的妙义,比读“骨已尽矣”表达感情的妙境,在一删一改中探究其文化内涵。学生从“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动词中读出屠夫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与恶狼斗。通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交流的方式,学生既掌握了字词的释义,读出文章的精髓,领会了作者的情感,又在错落有致的变化中积累语感,品嗅文化的味道。
然而,随着诵读方式的丰富,多媒体替代教师范读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无论课堂教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老师声情并茂的现场范读都是无法取代的。
三、诵读中点拨,融合师生的视野。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近去走出来”,倡导老师引导学生在“入乎其内”的基础上“出乎其外”,鼓励学生与作者、文本、老师对话。文言文里有人情,文言文里有冷暖。解读来源于文本,也来源于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生活理念。要想文本解读的扎实有效,老师的点拨、追问不仅应当,而且必要。
《陋室铭》一课,在多数同学读的平淡无味时,我从题目入手,设置“读出一个怎样的陋室主人”的主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在一言一字的品读中理解“调素琴,阅金经”的舒适,“鸿儒谈笑”的酣畅,“上阶绿,入帘青”的灵动,在一唱一和的答问中,发现一个清高、忍辱、无奈的隐士,师生的阅读视野得到融合。之后,进行二次追问,“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学生重新审视文本,思维的触角抵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具体情境中引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的思考。点拨和追问都基于学生的思维起点,没有强拽硬拉着学生丢掉自我的解读。
四、诵读中穿插,填补缺失的经验。文言文是实实在在的故事,真真实实的生活,让初中生读出生活的气息,难免失于细微,这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支架,穿插必要的助读资料。
《小石潭记》一课,我穿插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的资料。柳宗元被流放到永州,半年后同去的八旬老母病故,他深受打击,此时内心孤独寂寞到极点。然而,文学家善于把生活中的痛苦变成艺术上的极致。他屡遭贬谪,但无论被贬何地,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贬官文化里的典型代表,除了柳宗元外,很多文人骚客都在被贬路上留下寄情山水的名篇。我引导学生由赏析课内柳宗元的一篇,迁移到赏析欧阳修、苏东坡等被贬文人的一类,由感悟贬官柳宗元迁移到感悟贬官文化和山水情怀,学生在长长短短的句子间,在句读有节的言语里,流淌着生命最简单的愿望。
结语
文言文天生美丽,简单而细腻,学习时要立足于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诵读中发现、积累、感悟、提升。当然,彰显文言文内涵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仅就诵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丁文波,赵翠英.谈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阅读旬刊(12):194-194.
[2]李志标.“有效朗读”彰显文言魅力[J].教育教学论坛(28):257-258.
[3]党田润.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优化研究与分析[J].新课程,2019 (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