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0-10-21郑俊英

神州·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探究

郑俊英

摘要:民族的精神底蕴在传统文化中传承,初中生则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论是学生自身还是社会要求,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都成为必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在下文中,笔者将从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整合渗透;探究

我国传统文化相当丰富,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逐渐形成了我国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对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行、举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和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很多文章也包含传统文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通过教材教学让传统文化的内在美深入学生内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就要熟练地掌握语文教材,以语文教材作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渗透。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进行语文教材资源的合理运用,寻求教材当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教学观念,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当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引导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且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兴趣点来进行教学的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提升和拓展。学生在全神贯注的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例如,教师在《苏州园林》这一节课的教学时,可以在语文教材中深挖优秀教学资源。由于苏州的古典园林既是历史的文化遗产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载体,如园林的命名以及园林当中的寓意和历史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此篇文章当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播放苏州园林的景色,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魅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苏州园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中秋佳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并朗诵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文,也可以让学生们来聊一聊关于中秋赏月和中秋团圆的事物,还有自己家乡中秋节的一些习俗,等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再结合注释了解词的意思,让学生谈谈对本首词的理解,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情到深处再让学生齐诵干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离愁别绪、渴望团圆的心情。再如,临近重阳节,组织学生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习俗,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过节时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成语是我们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经过长期的锤炼而形成的,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它们往往代表一个故事或典故,同时为我们传递一种精神或给我们以启示、告诫。例如,“刮目相待”出自《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它记叙了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军吕蒙少时不爱读书学习,后来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勤奋读书,之后大有收益的故事,并且吕蒙说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刮目相待”由此流传运用至今,它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以及含义,也明白了古人教诲的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努力读书成就自我。教师不仅在课内讲解成语故事,也要让学生课下去认真积累,相信随着对这些成语的学习,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三、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保障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推进,教师在进行教學引导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与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所以,教师要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来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当中,教师就可以围绕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浓浓的家乡情怀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写作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能力。由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写作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多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李晓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技风,2020 (10):33.

[2]乔海龙.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20 (07):184.

[3]李华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 (02):44-46.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探究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设问引导探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