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营制造业国际化路径研究
2020-10-21姚娜
姚娜
摘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制造业向外扩张的市场十分广阔。加快境外投资项目建设,有利于巩固扩大国外市场,保持外需稳定,更有利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与竞争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一带一路” 对外投资 经济转型
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新形势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及国家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沿线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扩大、沿线国家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国家相关激励政策的推进,以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需求及能力的提高,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时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民营企业出口与对外投资现状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走出去”战略,浙江省对外投资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已成为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尽管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方式中还是以设立境外营销网络为主,但是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和建立境外工业园区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成为了最新的亮点。数据显示,浙江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项目每年都在递增,并购的规模也在变大,行业涉及了新能源、商务服务、设备制造等。
二、民营企业出口向对外投资转型动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势疲软,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以对外投资形式探寻新动力。
民营企业外向依存度较高,企业的出口贸易受整个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受制于国际市场的疲软,导致一批企业出现倒闭现象。反之,也正是出口贸易的萎缩倒逼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企业的新增长动力,对外投资则成为了民营企业新方向。
(二)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加速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逐渐下,生产要素价格也快速提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有数据显示,在劳动力成本要素上浙江多数中小企业的工资每年在以10-30%的速度增长,低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巳不存在。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加速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很多民营企业通过对周边要素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投资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增长的需要。
邓宁的投资发展理论认为一国家或者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与GDP相关,认为人均GDP达到2000-4750美元的国家或者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将迅速增长,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或者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会明显增强,而浙江省人均GDP已经跨越了1万美元,民营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进行对外投资也是必然的趋势。同时,由于资源等要素的稀缺导致民营企业的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可以获取资源、品牌和技术等稀缺要素,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民营企业以对外投资方式转移行业过剩产能,炉大行业市场空间。
据中国经济报告调查分析,规模以上工业中大部分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现象,尤其是作为新新产业的光伏业成为了重灾区。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行业产能过剩和竞争日益严暖的局面,通过转移生产基地,投资到周边相对要素价格低廉的地区和国家来扩大企业的行业市场空间和减少同行业的竞争,已成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相关政策与建议
(一)鼓励生产率高的民营企业积极进行更高层次的对外投资,并可以从邻国向欧美国家逐渐演进。
民营企业中对外投资企业的生产率高于仅出口贸易的企业,说明了生产率的高低对于企业的国际化方式有着一定的影响,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那些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完善、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企业积极地以设立境外营销网络、海外并购、成立海外子公司等更深层次的国际化行为进行对外投资,来突破民营企业在资源要素紧缺和技术创新升级的瓶颈,通过对外投资整合企业所在行业全球价值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并逐渐向中高端价值链部位延伸发展。
(二)扶持优势产业,积极引导部分生产率水平高的行业率先以对外投资形式“走出去”。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优势产业,并引导行业生产率水平较高并具备一定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率先逬行对外投资等国际化行为,但并不是说生产率水平高的行业所有企业都去进行,而是有选择性的鼓励这些行业内的优势企业走出去,从而带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可以鼓凝这些行业中企业以“抱团”形式对外投资,发挥集聚优势。
(三)推动以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对外投资为主,同时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新。
目前积极倡导浙江民营企业境外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行业投资,但在民营企业国际化演进过程中政府仍应推动以具有生产率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行业进行对外投资,再大力支持高新技术密集型行业向对外投资发展,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顺应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趋势,通过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企业自身生产率水平。
民营企业尽管在近年来涌现了一批走在国际化前沿的跨国企业,但是从总体分布上来讲民营企业还是依然存在着企業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产品档次低等普遍现象,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先进的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设备、改造工艺流程,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使企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稳步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从而为进一步企业国际化发展打好基袖。
(五)加强政府管理创新,为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政府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行政管理角度,政府应该继续减少审批的事项,优化审批的流程,缩短审批的时间,从经济管理角度,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税收、信贷和利率等经济手段对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进行倾斜支持,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给予税收等优惠,在法律管理角度,政府可以运用法律法规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