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社会定向的解读

2020-10-21杨赟徕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论语

杨赟徕

摘要:“批孔”时期的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是一部几乎歪曲的解读孔子和儒家经典的一个作品,文章通过分析其解读相关经典方法上的谬误,来解释其产生这种歪曲的原因。

关键词:两个定向;论语;解读经典

一、《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背景和内容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下称《孔老二》)是197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由萧甘编文(传言“萧甘”为巴金,实际上“萧甘”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文字编辑甘礼乐的笔名)顾炳鑫、贺友直绘画。其内容就是以批判的角度去描绘孔子的人生经历,其中言辞激烈,人物形象也美丑对比明显。连环画中“孔老二”和“奴隶主贵族”都是尖嘴猴腮、佝偻身躯的猥琐,而下层的农民和新兴地主阶级都是身形壮硕,五官端正。这种鲜明的风格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宣传画的特点。1974年是文化大革命一个转变的阶段,在“林彪事件”过后,“四人帮”为了维持文化大革命的合理性,把对林彪的批判与对传统儒家思想和孔子的批判结合在了一起,宣扬“法家”的变革思想,批判“儒家”反对变革的,“法古”的态度。

《孔老二》也正体现了这种批斗的倾向。连环画开头写到的“春秋时代,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如火如荼的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猛烈冲击着奴隶制统治的基础……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以及结尾写的“在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从来是站在反孔斗争的前列,是批孔的主力军……他们这种反孔的革命精神,在我国劳动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上,永远放射出不朽的光芒”都以突出“革命”和“阶级斗争”为核心。《孔老二》以时间为线索,从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一直画到他公元前479年去世。其中大部分经历和对话都能在《论语》、《左传》、《史记》中得到考证,对文言文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准确度。但总体上,整本连环画的内容无论从原本的历史典籍角度和当前主流的解读的角度来看,都显得滑稽且不实。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便是《孔老二》对于史书和经典进行的一种抛弃原著立意,完全的立足当时社会的解读。

二、《孔老二罪恶的一生》解读的谬误

刘笑敢先生在其著作《老子古今》中写到了“在诠释古代經典时,必然会面临两种定向的难题”[1]即一方面解读要尽量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用语习惯,以求尽量避免对经典的误读;另一方面,解读者本人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影响,在解读时,会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去讨论经典对于当前社会的可能的意义。 这两种定向并非不可调和,相反,对于经典的解读必然是解读者的视域和作品本身视域的结合。但《孔老二》在解读《论语》等经典时,直接放弃了回归原著本身的定向,用当时“批孔”的视域去看儒家经典著作。以至于本来用于展现孔子复杂的形象的文段,成了单方面表现他顽固守旧,反动的例证。《论语·子罕》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表现了孔子要传承“斯文”的决心和使命感,同时对于自己人力的局限无奈,将结果托于“天命”。在《孔老二》中,对这一段的解释是:“我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如果老天要毁灭文化,我就完啦;如果老天不要毁灭文化,匡人能拿我怎么样!”就翻译而言,大意其实并无太多出入,主要的问题在于对于这句话的总结“他搬出‘天命论给同伙打气”,直接将孔子定义为了一个虚张声势又迷信天命的人。如此脱离原文的语境去解读,自然就会让人觉得滑稽。

在这种完全社会定向的解读下,《孔老二》对于一些原著的内容直接的进行了曲解。如《论语·阳货》中“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本意是“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是不会改变的”,在《孔老二》中,将这句话解读为“奴隶主永远聪明,下层的人民永远愚笨”,认为孔子便是在毫不避讳的去维护奴隶主阶级。如果引用的《论语·阳货》的例子还存在原文有歧义,后一种的解读也无可厚非的可能性。那《孔老二》中对“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解读就是绝对的刻意误读。画中写道“…...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论符合周礼,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你的统治”不说“克”并非“克制”而是“约束”之意。“归附你的统治”完全与“归仁”不着边际。这种刻意的对于原著曲解,是塑造出“孔老二”这一卑劣形象的直接原因。

最后,为了丰富“孔老二”的劣迹,连环画还引用一些有名而缺乏可信度的故事,并加以改造。代表的是《庄子·杂篇·盗跖》。原文讲述了孔子与柳下季为友,然后得知其弟柳下跖被称为“盗跖”,带领九千余人祸害四处,便要替柳下季去说服柳下跖改邪归正。却不但没有说服成功,反而被柳下跖说得面如死灰。

就这段记载的本身出处而言,《盗跖》的故事出自《庄子·杂篇》,很有可能并非出自庄子本人而是庄子的后学者。文中“盗跖”对于孔子的批驳有过于渲染的痕迹,将孔子的思想批判为“盗”。同时其表达的思想也和道家返归自然、回归原始的观点相一致。司马迁也曾表示这一段应该是道家学派的人“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而编纂出来的寓言故事。

而在《孔老二》中,不仅引了这一段故事,还对“盗跖”其人进行了美化。原文写柳下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所做的都是悍匪之事。而《孔老二》里却写柳下跖是“奴隶起义的领袖……要活捉奴隶主杀头示众”,孔子则奴隶主的走狗,为了讨好统治者去劝降柳下跖,最后被骂的狗血淋头,仓皇逃跑。这样,孔子比原文都还显得更加得不堪。

三、《孔老二》的局限性和意义

综合起来,《孔老二》在完全社会定向的解读下,抛弃了对原著经典的还原,导致了一种片面的理解,同时故意曲解原意,来恶化孔子的形象,最后引用负面故事加以改造,使孔子形象更加的卑劣可恶,并最终塑造出了“孔老二”的形象。这种解读伴随着“批孔”而产生,但实质上已经越过批判而成为了污蔑。反映出当时为了批判而批判,混乱的文化现象。这种宣传漫画的传播,也加深了当时的一些人对于

(下转445页)

(上接444页)

儒家文化的误解。当然《孔老二》依然有具有其历史价值,它反映出文革时期对于儒学的态度,以及当时民众对于儒家一种基于当时社会的理解。同时,连环画对于孔子和儒学激烈的批判也确实涉及到了儒学的弊端以及统治阶级将儒学用于束缚人民思想的事实。

四、总结与思考

《孔老二》作为“批孔”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产物。其历史意义和反思意义大于其对于儒学和孔子解读的意义。“孔老二”这一形象在文革时期广为流传,甚至于产生了一种隔裂的现象。“孔老二”和“孔子”成了两个人,如同一个漫画人物和一个现实人物的区别一般。说明完全社会定向的解读其实质是没有对经典的著作和形象进行诠释。对于经典著作的解读,要注重作品本身定向和社会定向的冲突。可以有所偏向,但不能完全抛除其中一个定向。同时,诠释需要精准考量原文的含义,对于相关文献的出处进行严谨的考察。在此基础上的解读,才能有所成效。

孔子的形象随着历史的进程也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其在世时,作为儒家创始人,其言行大多被记录在《论语》之中,通篇阅读之后,发现孔子也是情感丰富,有缺点,也很伟大的人。其后西汉独尊儒术,孔子逐渐被“圣化”,变得完美无瑕,成为至圣先师。其可能的污点也被人百般掩饰。如“子见南子”被朱熹说是古之礼而不得不如此。如后世儒者对“子杀少正卯”百般掩饰或干脆“疑古”当其为虚构。孔子变为孔圣人,也逐渐变得冰冷远离人世。“批孔”将孔圣人从天空,拉向了粪坑。虽然“矫枉过正”,但也是给与了一个重新解读孔子的机会。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下,儒学思想被再次重视,以一个较为客观的态度和正确解读经典的方法去都《论语》以及其他著作,或许能再次看到那个平易近人又博学多才的孔子

参考文献

[1]《老子古今》刘笑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台大出版社 2016年6月初版.

[3]张朋. 《庄子》寓言的百年误读[N]. 文汇报,2018-12-28(W14).

猜你喜欢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漫画欣赏《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