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2020-10-21黄俊
黄俊
艺术欣赏又称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在接触艺术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一个人的艺术欣赏能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一个人的感知情感、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综合心理因素。现在的学者将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分别是审美感觉、审美理知、审美心象和心境共鸣。
美术被称作为视觉艺术,音乐则被称之为听觉艺术。相对而言,音乐这门艺术更为抽象。音乐欣赏是音乐创作的根本出发点,一旦没有听众欣赏,音乐创作便从根本上失去了其意义。如果缺乏对音乐旋律的审美感官能力,将无法感悟到音乐的意境美。这要求欣赏者不仅拥有相关的音乐基本素养,如音高、音色、节奏等,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和声学及乐曲曲式分析能力,如巴赫平均律第一首《圣母颂》,作为流传至今被大家所熟知的作品,全曲采用相同的织体结构,不断变化的是其和声色彩,丰富的和声变化给我们以音乐上的美感。再如久石让动漫音樂作品《天空之城》,同样采取最为简单的柱式和弦织体,吸引我们的同样是其和声进行。曲式分析能力能让我们了解乐曲的整体结构,更好的把握每个段落的音乐情绪。黑格尔说,音乐是由“建筑的性格”构成的,音乐可以塑形,音乐可以塑造意象情境。在欣赏作品时需要我们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在演奏波兰民间舞曲玛祖卡时,演奏时可联想波兰民间舞蹈进行音乐刻画。比如玛祖卡舞蹈是由多个男女成对完成的舞蹈,具有活泼热烈的音乐特征;舞者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充分体现了波兰人民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由于审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导致人们存在不同的感受与评价。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构成了中西方较大区别的审美差异,这一点在绘画中尤为体现,中国画以其古韵内涵为特色,注重表现外物的内在神韵和画家的情意,如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其强调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让人们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它的博大与气韵。而西方绘画多强调写实性,将眼前所见的物象真实的描绘出来,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简单来说,西方绘画重在写实而中国画重在意境。中外音乐也与其相似,中国钢琴曲多强调音乐的意境之美,如储望华的前奏曲六首,其中,作品《筝箫吟》由较为自由的引子部分引入,右手装饰音犹如筝的音色,与左手所模仿的箫笛声遥相呼应,而作品《幽谷潺音》的引子部分,左右手由慢及快、由远及近的琶音进行,向我们描绘出一副山涧流水的笔墨画。而西方印象派时期的音乐作品与其绘画作品之间同样具有共通性,在欣赏印象时期的作品仿佛在欣赏一幅抽象画,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的意境。
优秀的作品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情感或意象、或思想、或某种精神性内涵,即意境美。欣赏者仅有审美感觉是完全不够的,若要更好的了解作品的深度内涵,就要我们带着理性认识参与其中,要求我们由最初的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阶段,这当中包含着对作品理性的投入与参与。因此,我们演奏作品前务必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了解作曲家的个人经历及生活背景,如对于浪漫主义时期与巴洛克时期作品的演绎,受当时时代的影响,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与当今的钢琴在音色上有很大的区别,当时的古钢琴音色较硬,泛音较小且延音消失很快,这便要求我们在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时减少指尖触键的面积,指尖对琴键有些许的留恋,但必须较为跳跃些,使音色饱满圆润,为颗粒型的音色。其次,欣赏者还需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度内涵。如演奏肖邦的作品——《c小调夜曲》,在某些程度上相似于叙事曲,虽乐曲规模不及叙事曲那般鸿篇巨制,但充满戏剧化的发展是前所未有,与叙事曲相近,体现了作曲家矛盾复杂的心境。此曲创作于1841年,这时的肖邦与乔治·桑住在巴黎,两人的感情较为稳定,对肖邦而言是非常顺利的时期,此时的肖邦对于音乐的想象力也达到了高度兴奋的程度,这个时期的作品即洋溢着柔和、浪漫的诗一般的情感,又充满了坚毅的力量和悲愤的热情。
审美心象是超越感知和理知的审美阶段,在具有整体性的审美欣赏观照中实现。欣赏者只有借助再创造的想象力、联想力及感情移入,才能进入艺术境界。艺术品的意象本只有特定的一个,但审美心象却因读者不同而千差万别,而钢琴演奏艺术又被称之为“二度创作”,不同演奏家对于同一首乐曲的处理会因演奏家的艺术个性而具有独特性。如在演奏肖邦的夜曲时,傅聪的整体力度偏大,速度偏快,他更倾向于强调乐句之间的对比性,戏剧性。最能表现浪漫主义风格特征,即具有民族性、个性化、情感化等。他的音乐给人一种不安忧郁的情绪,这让人不禁想到傅聪先生的一生。傅聪为我国代表性钢琴演奏家,他曾说过“肖邦的音乐跟诗那么接近,好像他在跟你说话[6]”。有人说过,傅聪与肖邦在很多方面极其相似,同样具有浪漫唯美的天性,同样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同样多年离开祖国却不能回,傅聪只能将思国之情与无奈悲哀,全部凝结在他弹奏的肖邦乐曲中。因此,与其他演奏家相比,傅聪的个人人生经历让他对肖邦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他以细腻的体验、中国钢琴家的敏锐和巧妙,成功实现了把东方文化与西方音乐自然的融合。阿什肯纳齐为英国前苏联钢琴演奏家,俄罗斯钢琴学派杰出代表,于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演奏风格以诗意的情调和细腻的技巧为特点,身为钢琴家的他,同样也身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家。在笔者看来,他的夜曲是静谧的,充满指挥应有的理性思维。与其他两位演奏家相比,他的演奏更为从容,甚至不去强化乐句间戏剧化的对比。美籍波兰钢琴家阿尔·鲁宾斯坦是三位演奏家中最年长一辈的,有趣的是,波兰出生的他,与作曲家肖邦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并矢志将波兰精神传承后世。他有着浓烈的,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他所演奏的夜曲具有独特之处,那便是具有“即兴性”的特点,甚至在演奏过程中更改了作曲家的音乐,可以说是在作曲家肖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乐曲的“二次创作”。
超越现实世界的心境,是心境共鸣到来的情感标志,心境共鸣是人类独有的高尚情志的集中表现,也是审美主体在欣赏的创造性活动中所得到的精神报偿。艺术欣赏的整个心理活动贯穿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的焦虑,一种生机勃勃的可塑性,在心境共鸣的完成阶段,充满着各种意向相冲撞所产生的心灵净化和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