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语态的认知研究

2020-10-21任科刘婧李慧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认知

任科 刘婧 李慧

摘要:不同的语态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识解过程,本文运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的识解、角色调配分析英语三种语态结构形式的认知过程及所要表达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主动语态突显施事者,表达施事者对受事者做了什么事情,被动语态突显受事者,表达受事者在施动者的作用下如何改变,中动语态是人们突显被动参与者或事件的外围参与者,指向事件的结果或事物内在的特性而采用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英语语态;认知;识解;角色调配

一、引言

英语是一门国际性语言,其地位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学习者英语流利度和准确度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而英语语态作为很重要的语法现象,正确使用不同英语语态形式对英语学习者是一难点。英语传统语法认为语态是表示主语和动词之间的主动或被动关系的动词形式,将其归纳为两种: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当主语为动作执行者即施动者时, 动词用主动语态。如果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动者, 动词便用被动语态1。本文则试图运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的识解、角色调配来解读英语语态形成的整个认知过程及所要表达的意义。

二、认知语法中的识解、角色调配简介

语言的语法是意义的语法3。对于同一概念内容,人们识解的方式不同,语言结构不同,表达的意义不同。罗纳德﹒兰艾克指出,识解是人们对于相同的语义内容所进行的不同的认识和描绘4 17。人们在识解过程中对参与角色进行调配。角色调配(alignment)是语言成分和概念成分(包括题元角色)的组合和搭配4 xxiii。对同一客观场境进行不同的角色调配会突显不同的参与者,指向不同的事物或关系,也就决定了句子要使用不同的语态。

三、英语语态形成的认知过程及所要表达的意义

(一)主动语态

主动语态常见结构形式是:主语(施动者)+动词+宾语(受动者)。例如:She broke the egg. 该例句的意义是她打碎了鸡蛋。在观察者所形成的直接认知辖区内,说话人以關系体A(施事者)为主要焦点凸显,通过心里扫描构建A(施事者)与另一个关系体次要焦点突显B(受事者)之间动态的“射体(tr)→界标(1m)”指向关系(profiling relationship)。因此说话者在对图1展示的客观场景的识解过程中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A(施事者)上,予以突显,表示射体,充当主语的角色,将B(受事者)作为次要焦点突显,表示界标, 充当宾语的角色,指向A(施事者)与B(受事者)之间的关系,A对B做了什么则通过动词break的使动作用体现出来。

(二)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常见结构形式是:主语(受动者)+动词+宾语(施动者)。例如:The egg was broken by him. 该例句的意义是鸡蛋被她打碎了。在观察者所形成的直接认知辖区内,说话人以关系体B(受动者)为主要焦点凸显,通过心里扫描构建B(受事者)与另一个关系体次要焦点突显A(施动者)之间动态的“射体(tr)→界标(1m)”指向关系(profiling relationship)。因此说话者在对图1展示的客观场景的识解过程中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了B(受事者)上,予以突显,表示射体,充当主语的角色,将A(施动者)作为次要焦点突显,表示界标, 指向B(受事者)与A(施动者)之间的关系,B受到了A的作用则通过动词break的被动形式(be+broken)体现出来。

(三)中动语态

中动语态常见结构形式是:主语(被动参与者)+动词(简单主动形式)+副词或副词短语, 例如:The car drives very fast. 该例句是说话人对这辆车内在特点的表述,不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特定人开这辆车开得很快,Fagan指出中动语态表达的不是事件,而是事物的内在属性5。

该例句的识解方式是观察者将目光落在这辆车(the car)上,形成一个直接认知辖区,在这个认知辖区中,只有一个参与者,这辆车是说话人唯一的焦点突显,表示射体,充当主语的角色;这辆车不受外力作用,在整个识解过程中,没有能量的传递,这辆车之所以开起来很快与外部力量无关,而是受车内部所存在的性能控制,但车性能怎么样还要在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使用动词的中动语态形式drive;车的内在特性如何通过副词fast来描述,因此fast指向的是车子的内在属性,而不是动作本身。这样的句子表述一个事件过程的被动参与者由于自身内在的特性而对事件的发生发挥积极的作用, 使得事件以副词或其等量成分所表述的方式发生6。句子表述的是一种恒时性特征, 它们不描述具体的实际事件而描述虚拟事件的特性7。

四、结语

语言的结构基于人们对事物和情境的识解,观察的视角不同,所采用的表达形式则不同,主动动语态突显施事者,表达施事者对受事者做了什么事情,被动语态突显受事者,表达受事者在施动者的作用下如何改变,中动语态是人们意欲突显被动参与者或事件的外围参与者,指向事件的结果或事物内在的特性而采用的表达方式。识解过程中,观察者(viewer)将目光落在客观场景上,形成一个直接认知辖区(Immediate Scope),即舞台表演区(Onstage Region)。在这个直接认知辖区内,说话人以不同的关系体为主要焦点突显(primary focal prominence),构建不同的指向关系,进行不同的角色分配,表达不同的意义。英语语态则是对这一识解过程的角色调配的反映。

参考文献:

[1]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23.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168.

[3]戴忠信. 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M]. 北京:线装书局,2007:104.

[4]高远, 李福印. 罗纳德﹒兰艾克认知语法十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