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三全育人”的挑战与出路

2020-10-21王中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三全育人高校

王中帅

摘  要: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应运而生,正逐步改变着高校的育人环境,世易时移,传统的教育方法变得有些不合时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如此。“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也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更是新时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新媒体环境;挑战与出路

近年来,互联网已全面进入教育领域,信息更加快捷化、更加大众化、更加具有吸引力,这大大改变了教育的内容、方式、思维和对象。当代大学生是典型的网络原住民,生于互联网时代,喜欢新奇事物,追求个性,精通新媒体技术和应用,并将其深度融入学习和生活,构建了独特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新媒体思维。当前高等教育的育人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环境对高校“三全育人”提出了挑战,在新的环境下通过切实落实“三全育人”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三全育人”面临的挑战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不发达时期,学生信息来源主要是书本与教师的传授,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教育,高校的思政教育无疑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新媒体的核心思想是“用户至上”。虽然这与高校一直坚持的“以学生为本”思想有共同之处,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内容越来越富有吸引力、刺激性与多样性,信息的传播形式也精彩纷呈,甚至,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信息的“定制化”特点越来越明显。

第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对象发生明显改变。互联网高速发展塑造了“网生代”,他们是网络娱乐的深度用户,喜欢追求偶像,喜欢二次元,喜欢自媒体软件等。同时他们也热爱专业,热衷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在新媒体时代,他们拒绝传统的严肃、刻板、陈旧的知识传授方式。三全育人就是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其具有向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而这种传播应在具有针对性基础上进行才具有实效性,目前的学生,其思想绝非是一张可以由教师随意描画的“白纸”,而是在其他媒体,甚至自媒体的影响下带有一定底色的“彩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传播就必须进行一番“破立”的功夫,要在学生的思想世界激起涟漪,经过辩证的思维达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目前的大学生既思维活跃又简单,既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又没有稳定的立场,在多样化的媒体环境中很容易随波逐流,甚至迷失自己,有的甚至因为思想问题而走极端。

第三,网络自由空间的思想引领缺失。大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自由,大学生极容易被多元文化思想所包围,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派别的争夺对象。当热门事件发生,QQ空间及微信朋友圈迅速刷屏,这是思想引领的最佳时机。而我们的教师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者,没有成为网络社交达人,缺乏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权占不到任何优势,网络引领的主动性还不强,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不尽人意。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徑

1.为我所用——充分的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就要善于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利用好新媒体,扩大三全育人的功效。首先,学校、院系可以开通专门的三全育人网站、空间、博客,在此基础上开通抖音、快手等账号,充分的利用这些新媒体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其次,发动广大学生,建设好大学生三全育人组织,由于学生们对新媒体驾轻就熟,可以让他们利用论坛、微信群、快手、抖音等进行正面的宣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把发生在校园内的正能量事件与人物进行传播,达到用身边的人去教育身边的人的目的,让被教育的人也成为教育别人的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营造全员育人的格局。最后,建立起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学校、院系要安排专人负责新媒体媒介的教育工作,建章立制,保证其连续性与持续性。负责这项工作的人要构建起即时的交流平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后,要做好活动开展情况的记录与传播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数据化水平。

2.转换理念——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而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就应该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思想状态、认知特点的时刻准确把握,实施能让学生“动起来”的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三全育人,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得到保证,以人为本的目标才会有效落实。要让学生自觉地变成学习的主体,就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样,教育的有效性才有保证。恩格斯认为,对于个人而言,行动(包括主观见之于客观又反过来作用于客观的思想提升行动)的动力,都一定通过其头脑转变为意志动机。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有实效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角色与主体地位,周密的逻辑体系令学生没有机会发问,也不愿意问,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沦为“知识的接收器”。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树立并践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3.全面推进——思政教育进公寓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而是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改革创新每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将理想信念、爱国精神等植入课程中。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大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指导地位,在课堂上优化理论宣传,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更具有说服力,解决学生理想信念上的困惑与彷徨,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4.改革教育方式——提升三全育人境界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事件与问题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大脑,学生们也愿意去关注这样的事件与问题,同时更会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形形色色困惑与疑问,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而言,既是拦路虎,也是机遇与挑战。如果教师能采用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那么,这样的疑问或困惑就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契机,否则,学生就很难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学中,不会产生信服感。采用问题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与人格发展特点。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理论,大学时代的学生正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中②,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崇拜。而要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一定要引起学生自身的思考,让学生经过思想斗争自行解决思想问题,实现其同一性。在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引领,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2]  [美]安妮塔.伍尔福克著,伍新春等译,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3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三全育人高校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