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卢卡奇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2020-10-21方政

青年生活 2020年26期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

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卢卡奇晚年试图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本体论基础,致力于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历史唯物主义。他指出,政治经济学为从本体论层面探讨社会存在提供了可能,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存在的基本原则,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卢卡奇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解读,为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联系提供了理论资源,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方法论与理论视角。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志码:A

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涵博大精深,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学者们持续深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卢卡奇晚年力图为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奠定真实基础,“写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原则。”卢卡奇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我们认为,他是通过从政治经济学维度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做到的。正如匈牙利学者阿尔马希所指出的那样,“在《社会存在本体论》中,卢卡奇首先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某些早期著作,力图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进行再创造。”卢卡奇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涵,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重要价值。

一、政治经济学为从本体论层面探讨社会存在提供了可能

卢卡奇认为,在思想发展过程中,青年马克思有把社会存在的各种形式与关系予以具体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体现在他的经济学(注:本文所说的马克思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均是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把经济范畴主要理解为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物质生活生产与再生产问题,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逐渐意识到物质生活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的中心问题。因而,政治经济学为从唯物主义本体论维度阐释社会存在提供了可能性,成为从本体论维度研究社会存在的支点。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意味着其唯物主义哲学达到顶点,趋于成熟。

社会存在依赖于人类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和再生产是以自然为基础并对其持续加以改造,实质上就是人的劳动过程。人类劳动不仅改变劳动主体,还塑造社会存在面貌。1848年之后,马克思理论活动的中心是建立一门经济科学。对于马克思走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些理论家认为,这意味着马克思背离了哲学,“完全”变成了专业经济学家。对于把青年马克思与中晚年马克思对立起来的做法,在卢卡奇看来,这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致力于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并没有变得“哲学味少了”,反而大大深化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虽然成熟时期马克思也看重经济学的严密性与科学性,但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同的是,他的经济学坚持以社会存在总体为研究起点,经过具体研究,重返上述总体性。马克思通过经济学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动力,它与当时专门科学唯一共性在于否定唯心主义的抽象建构方法,都把现实事物及事物之间联系看作是科学理论的基础。与同时期的专门科学显著不同地方在于,马克思的经济学既从现实出发得出正确认识,又用批判态度对待现实,并力图超越现实。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著作,卢卡奇主张必须根据本体论特征加以解读,从学科属性来看,这些经济学著作不是哲学著作,但其科学内容却浸染了哲学精神,也并未超越哲学精神。马克思的经济学对任何一个事实的分析,对现象联系的任何一种认识,都不是限于直接现实的正确性而做出的,而是从直接现实出发,根据其本体论的性质来研究,并批判地超越现实。卢卡奇认为,科学源自生活,因此对生活本身开展科学研究,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是否愿意这样,都必须采取本体论的立场与方法。在他看来,马克思的经济学是有意识地运用本体论方法研究实际生活。卢卡奇强调,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科学精神就在于坚持把本体论的意义作为永恒的评判尺度,运用于对各个事实或事实之间关系的确定。在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始终有意识地把本体论视为所有科学之基础,因而,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明显区别于其他以抽象演绎而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

二、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存在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存在本体论》中,卢卡奇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是研究社会存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经济学强调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基础,诠释社会的总体性

卢卡奇强调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存在的基本原则,就是强调社会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即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与基础。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划分两种复合体,其一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社会存在,其二是试图去认识社会存在的方法,前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后者是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的存在,前者具有优于后者的地位。因此,马克思把总体性视为本体论中心,并用总体性思维研究社会存在本质、要素与结构。卢卡奇特别指出,马克思早在青年时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并着力剖析社会的总体性。研究社会总体性必须借助于抽象方法以得到精确规定。科学经济学就是如此,它沿着抽象的道路渐行渐远,直到真正的经济科学产生,这种经濟学从抽象因素出发,又返回到有丰富规定性的总体。经济的总体性规定了认识自身的道路,即对经济总体性的认识必须始终以现实存在为依据,反之就可能导致唯心主义错觉。这就是说,如果人们孤立地把认识过程看作是独立的,那么认识过程就包含着自我歪曲的倾向。对社会存在的考察,必须要把历史发生学维度与抽象逻辑视角辩证结合起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即是如此。

卢卡奇总结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内涵即坚持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卢卡奇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割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所犯下的二元论错误——或者强调通过经验观察,或者注重通过抽象思维实验认识经济规律。前者体现为纯粹经验主义的经济学史,后者体现为边际效用理论等经济学。纯粹思想研究容易割裂存在上密不可分的东西,赋予范畴或理论以错误的独立性。对于被认作事实,认作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进行不断地本体论批判与审视,才能在理论上达致对社会存在的真正认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坚持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优先地位,主张存在对于范畴就有本体论的优先,这就是说,一个范畴可以脱离另一个范畴而存在,而范畴却不能脱离存在而存在。卢卡奇说,这构成一切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与中心命题,即存在与意识相比,具有本体论的先在性。在本体论意义上,这就是要告诉我们,特定的存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而所有意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存在,并以之为基础。所谓社会存在就体现为人的生命与生活的存在,人的存在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命与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形成各种独立于人的意识与意志的生产关系,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关系总和,人们称之为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形成并最终决定这些各种意识形式。

(二)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辩证关系,认识具体的社会总体性

卢卡奇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大多数理论是建立在不重要的现实基础上的思想试验,比如边际效用理论中的撒哈拉沙漠的水。这些思想试验由于机械概括,由于人的思想操纵,与其说是认识了总的过程,不如说是离开了这种认识。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区别在于,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充满着强烈的哲学现实感,这不仅表现为他合理考量一切范畴的实质,正确解读处于永恒变化中的总体性,深刻明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关系,还表现为在社会存在总体性框架下,马克思始终自觉地关注经济学与经济学之外现实的互相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学的抽象理论。

以马克思对劳动力商品的考察为例,卢卡奇说明了经济学与经济学之外因素的互相作用。卢卡奇认为,通过借用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马克思诠释了工人工資,

由此承继古典经济学。此外,马克思也主张,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独特的商品,其独特之处在于这种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其在使用时创造的价值。一般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成本决定的,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应该体现历史与伦理因素。此外,对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时间即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来说,也受到经济之外因素的影响。资本家雇佣工人以生产商品,他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与利润,本能地希望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然而劳动力商品本身受到生理等因素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有自然界限,因此工人也要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要求将工作日长度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从商品交换规律来审视,资本家与工人所要求的权利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在理论上都具有合理性的两种权利,在现实中,究竟何种权利能够被承认,取决于力量角逐。因此,在资本主义历史上,工作日时间长度变迁就是资产家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力量斗争的产物。作为经济之外的因素,阶级斗争影响着资产阶级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比如商品交换。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特经济现象,劳动力商品的形成是源于非经济的社会历史原因——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暴力剥削农民土地等经济之外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使得农民与土地分离,从而为了生活迫不得已,将自己的劳动能力作为一种商品出售给资本家,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得以形成,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基础。

卢卡奇提出,考虑到合规律的经济因素和经济之外因素的持续互相作用,有利于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是以试验的方式探究经济规律及其影响,并且逐步以现实为尺度而扬弃它们,最终达到社会存在的具体总体性。卢卡奇又以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为例,探讨了经济因素与经济之外因素的关系。对于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生产居于支配地位,生产形式决定着分配关系,人类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分配关系的调整。例如,在英国机器工业生产的兴起,由资本家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关系就逐渐取代了以封建主为主导的分配关系。分配关系的改变是以纯经济的方式而发生的。然而,分配关系的调整也受到经济之外因素的影响。英国封建分配关系被消灭是直接以暴力手段展开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建立,是以在这种生产体系之前的对分配关系的改变为前提的。通过分析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关系,卢卡奇主张,经济因素与经济之外因素存在真实而非虚假的互动关系。既然上述关系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就要正确理解这一关系。既不能主观地抹煞两者的差异性,也不能把二者视为绝对对立的,而是应该理解为有差别的同一。卢卡奇还提出,如果忽视这种关系,就会把马克思主义误读为“经济主义”。他说,“忽视了这种关系(对比在庸俗马克思主义那里存在着强烈的倾向),那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经济主义,一种有资产阶级局限性‘具体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从本体论层面研究社会存在是把政治经济学当作中心的。在卢卡奇看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价值当作关键概念加以研究,这是因为价值概念的重要性是源自本体论事实,并非某种理论的或者逻辑演绎的前提性公理。价值范畴的社会存在基础是劳动。只有从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出发,才能从本体论高度把握社会存在的特殊概念与范畴,理清它们怎样从之前的存在形式中脱胎而生,辨析它们与这些形式的联系与差别。在卢卡奇看来,劳动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关系中,是在人的生存斗争中产生的,是某种目的论设定活动,即实现特定目的活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语言、概念、法律等,从而建构起整个社会存在。卢卡奇指出,劳动形成了分工,进而使得阶级分化成为现实。随着劳动对象、工艺技术的持续更迭与进步,劳动内容、形式、水平持续得到拓展。不断发展的劳动过程还造就一种不仅是技术性的,还是社会性的分工。劳动分工在本体论上重新塑造着社会存在的结构。这表现为分工使得社会统一体分化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城市与乡村,并导致阶级分化。卢卡奇说:“与所有这些社会发展形式交织在一起的,是它的历史上最重要的形式,即阶级分化形式。”劳动还产生了意识、语言、法律等社会现象。劳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劳动主体设定并实现目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主体在反映现实时保持一定间隔,主体与对象保持一定间隔,就形成了特定的主客体关系。上述过程包含着主体从概念上完成对现实的把握及其在语言中的相应表达。卢卡奇认为,意识是在人类从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的道路上形成的,意识是对社会历史状况的反映与认知。

语言是社会交往与互动的主要媒介,是社会存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言语的作用体现为,“语言本来是用以贯彻这样一些目的论设定的社会手段,而这些目的论设定乃是旨在促使他人作出一定的目的论设定。”卢卡奇指出,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力而有意识地制定的规则体系,法是调整经济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社会规范。正是劳动(政治经济学范畴)影响并塑造了整个社会面貌与结构,因此,政治经济学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劳动范畴之所以在理解社会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因为劳动是以下述基础的本体论事实为起点,即最根本的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这种生产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卢卡奇认为,这一事实是从本体论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从认识论上、逻辑学上、科学学上得出的结论。人的经济活动是以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再生产为起点的,这种经济活动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本体论基础,并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学说奠定了坚实可靠的本体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奠基于唯物主义本体论之上,才获得扎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后人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原因就在于抛弃了本体论观点。在卢卡奇看来,在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下,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从纯粹认识论观点来考察社会历史发展,他们要么用教条主义僵化历史唯物主义,要么用唯心主义取消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试图消除误解,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运动。虽然他是从唯物主义辩证的本体论出发,但是在语言使用方面没有与认识论区分开来,因此,他重建马克思本体论的工作常常被人误解。科尔施和萨特等人试图抛开辩证的世界观,脱离唯物主义本体论,从哲学上论证历史唯物主义。但这一努力,也没有获得成功。卢卡奇认为,自己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尝试也是以失败告终。显然,卢卡奇认为,自己从本体论维度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其青年时期从认识论视角解读历史唯物主义。

四、简要评论

卢卡奇青年时期从认识论维度诠释历史唯物主义,将其解读为认识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辩证法。他说:“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到了晚年他扬弃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解读,试图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本体论基础。为此,卢卡奇提出,政治经济学使得从本体论层面探讨社会存在成为可能;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存在的基本原则;研究社会存在的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卢卡奇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对于深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卢卡奇力图为历史唯物主义建立本体论基础,主张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存在的支点,为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联系提供了理论资源。在仰海峰看来,国内外学者日益认识到,应该联系马克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深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体系,并使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得以澄明。对于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关联,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科尔施也持与卢卡奇类似观点,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尔施是从政治经济学支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角度加以分析的,卢卡奇则从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范畴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的维度予以阐释的。因此,卢卡奇与科尔施都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两人论述角度有明显差别。卢卡奇的上述思想将为从政治经济学维度深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涵提供启示。

其次,卢卡奇把政治經济学视为研究社会存在的基本原则,强调了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即历史发生学维度与抽象逻辑视角辩证统一。这就启示我们,对社会历史的研究要坚持从社会存在得出思想理论,避免用理论裁剪现实,达到对社会总体性深刻把握。

最后,卢卡奇阐释了政治经济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分析了劳动对于社会面貌与结构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了理解社会历史的一个新的视角,即从劳动出发理解社会历史。长期以来,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及其演变的诠释主要是依据生产力与生产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阶级斗争等宏观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对于社会历史及其发展有着强大的解释力,但也需要结合劳动等更为微观视野予以补充。卢卡奇从劳动出发理解社会历史,为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上卷),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649,649,661,665,692.

[2]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下卷),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162,167,208.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2009:48,78.

[4]仰海峰.《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学习与探索,2011,(06),11-14.

[5]方政.论科尔施后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解读,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92-99.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AHSKY2016D53);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210)。

猜你喜欢

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
论瓦尔特·本雅明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