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学生走上习作之路
2020-10-21姜丽敏
姜丽敏
三年级是小学中年级的起始阶段,而习作教学是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学生从一、二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过渡到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必须历经一个“从句到段、再到短篇”这样循序渐进的习作实践过程。对于这样的过渡,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更别提结构完整、有序表达了。
文章是由一个个段落构成的,要想写好篇,必须先要写好段落。段落写作只有中心明确、有序表达,即有内容、有顺序,才可以说是写好了一段话。那么,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写好一段话的方法和写作方法呢?仿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让学生多进行仿写练习,多进行小练笔,是习作教学的有效方法。
细看语文教材,每一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论是字、词、句的运用,还是谋篇布局、修辞手法都令人称赞,可谓匠心独运,正是学生学习写作最直接、最便捷的范本。近年来,我一直努力尝试将作文训练重点分散到每节阅读教学课上,立足教材文本,选择每一课文段中最典型的段落和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并进行对应的仿写训练,让学生进行模仿尝试,学以致用,既能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又不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情绪。既然要把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习作教学资源,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材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适时适度地进行“二次开发”,抓住典型段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致体会写法,让学生学会这种类型段落的写法。
总分段式
三年级的很多课文中的段落都是总分段式:即先以中心句总述,后分述,进行详细描写。这种段落是初学习作最易掌握、最常见的典型段落。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而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结构来写。于是,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就“作者是怎样把鱼的数量多和种类多写出来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该段先总写、再详细描写的构段方式。然后,再结合本学期学校开展的飞叠杯、秋季运动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总分结构描写一个比赛片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周末时,我又让学生跟随家长到超市或市场购物,再运用总分结构描写货品琳琅满或人群拥挤的情景。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实际运用对总分结构的段落掌握得更为扎实,写得很好。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的段式
例如,教材中的《金色的草地》一文叙述了关于草地的两件事。其中,第二件事记叙了“我”发现草地变色的过程和其变色的原因。关于这件事的描述,作者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写得很有层次,条理很清楚。因此,在教學时,我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该段落的写作顺序,然后进行仿写“小儿垂钓”的故事,学生写得很有意思,也能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因果关系的段式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先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再解释海水色彩多样的原因,是典型的因果关系的段落,而且还是一个先果后因的段式,是非常好的习作教学材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这种先果后因的写作手法,并和因果句式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接触和体会过前因后果的段式,现在又接触和学习到了先果后因的段式,收获更大。
学习典型句式,写好一段话
例如,《孔子拜师》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这句话中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表明路途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心理……短短一句话使用了多个关键词,透露出多个重要信息,是个很重要的句子。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多个关键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从故事中提炼道理的写法
教材第七单元的课文都是通过一个故事阐释一个道理。例如,《矛和盾的集合》在篇末告诉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科里亚的木匣》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狮子和鹿》揭示了“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求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的道理。巧合的是几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在篇末揭示道理的写法。
基于此,在每篇课文教学及单元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体会文章的写法特点,并在写童话故事时进行仿写。实践证明,学生作文中的故事讲得清楚,道理也揭示得准确,仿得有效,不仅习作清晰呈现出”故事——道理“的层次,更使习作有了一定深度。
总的来讲,从课文入手,善于发掘,巧妙引导,可以使学生在词语运用、段落结构、修辞手法的使用、文章层次的布局等多方面受益。在练笔和习作中借鉴、模仿,无异于是一种帮助学生走上习作之路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