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语文学科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2020-10-21高秀波
高秀波
选题的缘由
今天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知识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学科体系逐渐被打破,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纬线学科等迅速兴起,我们的基础教育该如何应对这种知识发展的趋势?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是今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同属于人文学科,两者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历史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加以记载、流传、呈现。而语文课文也需要历史背景来讲解、丰富、体会。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实中,两个学科却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文史学科的教学难以同步,教学中容易出现学科间知识、方法的杂揉、混淆。历史课堂上,学生对文字资料理解困难,学习起来吃力,造成课堂沉闷,没有生气。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匮乏,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准确,因此传达的历史信息缺乏科学性,写作素材单一,写出来的文章枯燥乏味。
再者,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培養学生文科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中有对历史背景的需求,历史教学中也有关于语文方面的教学目标。
虽然多数的教育者在实践中认识到语文知识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历史等学科知识,但时至今日还很少人对“文史渗透”这一论题进行研究,更少人提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学的文学教学改革中。但,在中学的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中,对该论题的探索、研究就很少了。可以说,对该论题的探索实践的空白,再加上本人有多年教授历史学科的经验,以及最近一年来的尝试,使这一论题具有研究的可能,也充满底气与信心。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加强语文教师与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沟通,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准确把握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利用相关历史资料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课文主旨、人物个性、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将一些语文教学中文段分段法、概括段意法运用到历史课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找到历史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材料想要表达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发他们的思考,启迪他们在课余时间更广泛的阅读、研究。
文献综述(理论依据 )
文献综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认知发展有重大影响。皮亚杰指出认知图式的形成,必须依靠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渐渐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独特的思考方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由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逐步衍生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顺应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的图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生将现在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和已有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同时在头脑中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联系”和“思考”是建构主义的关键。历史学综合性很强,与众多学科紧密相连,其中和语文联系较为密切。
主要的概念界定 所谓学科渗透,结合教学实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学科为基础,破除学科壁垒,知识的交叉综合涉及两门和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或教育活动。学科渗透代表先进的学科观念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结构形态,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和形式,己成为一种辅助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渗透,是以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为基础进行渗透的科研或教育活动,是历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研究目标
首先,我校是一所办学理念先进,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在教学上严格要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前进。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影响重大。我们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努力形成最有效、最高效的课堂。学科渗透与学生知识含量有重大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因此,对学科渗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虽然新课标中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文史分家”,在教学、教法上,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历史教学能很好地整合,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注重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找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点,恰当运用文史结合,既有利于语文课堂的生动形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找到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知识的交叉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学校)指导和培养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语文和历史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
研究的重点、难点 一是研究重点: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指导和培养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语文和历史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这是因为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相关学科知识来梳理和建构知识,则能使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则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设计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则能弄清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二是研究难点:初中的历史教材和语文教材中交叉点不同步,在课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检验→总结归纳→反思改进→获得科学的结论的过程,实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调查法 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根据具体的调查结果,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文献法 通过网络、书籍,搜集资料,丰富课题的内容。
研究计划
准备阶段:2016.2—2016.4
一是确定研究方案:文献资料查询,确定研究方案(2016.2);
二是前测:对6个实验班级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初一学生历史和语文学科知识现状(2016.3);
三是进行课题论证:邀请有关领导专家组织课题论证(2016.4)。
实验阶段2016.5—2018.4
一是查找语文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点(语文老师负责);
二是按研究方案分别在语文和历史课堂实施;
三是語文教师和历史教师交流研讨学科渗透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是开通实验班学生与实验教师的直通对话途径;
五是对实验班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历史成绩进行阶段性的检测。
成果总结阶段:2018.4—2018.6
一是课题研究成果的收集与整理:实施后测,收集整理论文、课例、课件等,2018.4—2018.5完成;
二是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018.5—2018.6完成。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语文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史同源”,文史学科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在历史教学中可运用的语文知识有两类,一是文学作品,二是语文的工具作用即语文知识和语文基本功。
文学作品的引用。现代的中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文学修养大为提高,仅语文课文中涉及历史知识的作品就达一百多篇,这些文学作品构成了辅助历史教学的大资料库,我们要充分运用学习迁移规律,发挥文学作品的史料库作用。
语文的工具作用。阅读理解力、材料处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语文基本功以及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古汉语知识、现代语法知识等对于历史学习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解答材料分析题及问答题时,要借助语文学科对课文较强的阅读、解析文字材料、提炼中心论点和文字表达等能力,否则审题错误,答题就会南辕北辙,谬以千里,也要借鉴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论统史,论从史出。
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那么既然语文学科对历史教学起着促进作用,历史教学也必将对语文学科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历史学科的逆渗透。它是历史学科渗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历史知识有助于语文学科知识的理解。正如叶圣陶所说:“预备知识却不可没有,一首好诗或一首好词,大概都有它的本事和历史事实,我们如果不知道它的本事和历史事实,往往不能充分领会到它的好处……”但如果每首诗歌都马上进入文学技巧的鉴赏而没有相应的“预备知识”,必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很难保持兴趣去全身心地进行欣赏。
二是历史知识可以检验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文学作品是否符合史实、作者的观点是否恬当,必须依靠历史知识去检验。因为文学是历史、政治、经济的反映,而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三是历史学科为语文学科的研究提供源泉、理论、方法及方向,并能拓宽研究视野。“文学反映历史,历史成就文学”即指历史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例如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都能找到历史的影子。
课题研究成果
一是拓展了文学课教学的文化容量,即拓宽了古代文化视野,又使教学的途径得到拓宽。通过“文史渗透”式的教学,学生认识到,文学课原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容。课堂上,在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还拓宽了认识的途径,在提高文学情感的同时还加强了客观的、理性的理解,提高了综合应用素质,拓宽了解题思路。不管在学习、研究、还是在应试上,都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是学生的结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不同的知识结构具有不同的能力与发展力,文学、历史学分别从语言表达能力、历史借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三个不同方向上,对学生整体结构能力产生了互补力很强的影响,能够从多个能力生长点形成更具发展的结构能力。
三是课题实施后,无论是成绩还是作文作品的获奖人数,较课题实施前都有明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历史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作者:王彩凤。来源《快乐阅读》(2013);
[2]《浅谈新课标下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作者:郭延军。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
[3]《“文史统合教学”的课堂实践——语文知识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辅助》作者:刘思勤。来源《新课标.中学》(2013);
[4]钟启泉主编《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杜俊民《试论学科与跨学科的统一》,《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8月第17卷第4期。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