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策略初探
2020-10-21周丽梅
周丽梅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分为六个层次,广泛的观点认为“分析、综合和评价”是建立在“知识、领会、运用”这类低阶思维基础上的“高阶思维能力”,即“高层次思维能力”。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仅仅关注于学生低阶思维能力的完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要注重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地理课堂真正适应培养未来公民的目标要求。
本文以“世界的海洋”一课教学为例,阐述笔者在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思维主动性
本案例选自沪教版六年级教材“世界的海洋”,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形态辨认内陆海、边缘海、海峡和海湾四类海域;理解海峡和海湾的航运价值和作用;识记世界主要的海、海峡和海湾。本节课设计了“制订前往北极科考航海路线”的教学情境,通过“海洋知识储备”“航海路线规划”和“最佳方案选择”三个环节,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猜一猜“本次课堂旅游的目的地”。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抓取到了“冰天雪地”“北极熊”等关键信息,从而推断出目的地是北极。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开始活跃,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一“热身”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确定目的地后,教师再介绍本节课的任务是“制订从上海到北极黄河站的航海路线”,学生很自然地被带入了这一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后面各个环节的学习中能长时间的保持关注和热情。
高层次思维能力不可能毫无理由就获得,只能在处理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在复杂、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之中,始终能明确学习的目标,感受到需要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明确课堂主体,强调思维高效性
对于学生而言,培养和训练高层次思维的最好机会就是在学校,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所以教师要始终保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维模式由记忆、理解、应用上升为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经验积累过程,促进高层次思维品质的发生。
本课关于“边缘海、内陆海、海湾和海峡”的学习,以往采用的方法是,教师依次出示概念和示意图——教师强调特征——教师说出具体海域名称,学生根据特征读图查找位置——教师介绍该海域的特征。在这一流程中,教师始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其主要思维方式是“记忆、领会”,即低阶思维层次。而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实现从教师控制到学生中心的教学主体的转变,也是高层次思维教学的关键。
在重新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尝试让学生自己建构“四类海域特征”的知识框架。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了四类海域的概念和“中国沿海海域示意图”,并在地图中将渤海、黄海、台湾海峡和北部湾分别以A、B、C、D标注,代表四种不同类型的海域,引导学生辨认这四片海域分属何种类型。学生通过阅读概念、理解文字描述,再在地图上根据海岸轮廓进行辨认。在此过程中,有学生将渤海误认为海湾,但通过对概念的解读、与北部湾的对比,最后确认渤海是内陆海,而北部湾才是海湾。这一活动设计,学生对“如何区分海域类型”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判断方法,不仅达成了知识目标,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关注思维整体性
高层次思维发展需要高层次学习支持。研究发现,鼓励运用探究、发现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合作小组学习、讨论、案例学习、角色扮演、项目研究、模拟性决策和问题求解学习活动等,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提一些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能进行超出能力范畴的思索和推理,允许使用广泛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引发学生全面的思考,促进知识的持续建构,强化思维的整体性。
本课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需要对多条路线进行优劣评价,从而确定最终方案。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同时对讨论方向给予一定的引导。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们能从“航线长短、成熟度、沿途气候、风浪、补给能力”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之间有取长补短,有思维的碰撞,有些学生甚至还提到“通行费、洋流方向、海盗”等因素,大大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思维。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促进思维的长足发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结合教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提高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維、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