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一门艺术
2020-10-21李明
李明
批评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同一种内容的批评,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示,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升自己的批评技巧,有效地发挥批评的积极效应,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寓批评于身教中
教师的行为原本就是学生的风向标。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他们的言行处处折射着教师的形象。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都很差,更别说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教室已经是一日三次的打扫卫生了,可还是经常看到垃圾。实施各种措施后依然没什么起色。直到有一天,我实在看不过去,便自己弯下腰捡起了废纸,旁边一位女同学马上就帮我一起捡了。我突然得到启发,以后经常主动去捡班里的垃圾。渐渐的班里越来越多的同学会主动去做这件事情了,那些有乱扔习惯的同学也感到不好意思,渐渐地改掉了这一坏习惯。
可见,教师的行为是最直接、最形象、最有效的批评方式。
寓批评于关爱中
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
面对我们班的学生非常活泼好动,经常在教室打闹的情况,我经过认真思考,觉得使用柔性策略。我对打闹学生说:“教室的场地小,打闹很危险,不但容易伤到别人,同时也会容易伤到自己,还会影响其他同学,你活泼好动是好事,但老师希望你选择一个有意义的活动方式,比如打篮球,既有意思还能锻炼身体,而且到操场上玩不但没有危险还能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你说是吧?”
这样,被批评的同学会认为教师完全是为自己和同学的安全、健康考虑,自然会主动接受老师的建议,并改正错误。
寓批评于尊重中
处在初中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中应注意把握批评的尺度,才能收到批评的效果。
比如,上操时,我们班经常有一些学生动作不到位,我不会当众批评他,而是走到她身边,轻轻地帮她整理一下衣服的袖子,并用眼睛与他对视一下,暗示他的动作到位,这样,他会立刻纠正动作。以后,每当我用眼睛与他对视的时候,他就会立刻意识到那里的动作没有到位,自己及时纠正,久而久之,规范的动作就会成为他们的习惯。
寓批评于激勵中
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塑造一个人,可以将一个人引向成功。
我曾经教过一个特别难管理的学生,他是那种典型的“软硬不吃”的孩子。为此,我想了一个办法,在一次小小的违纪事件发生以后,找到了他。跟他说:“经过这段时间对你的观察,发现你是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根据我的经验,像你这样的孩子特别适合做班干部,你今天回去思考一下,想想自己适合当个什么班干部,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第二天他找到我跟我说:“老师,你看错人了,像我这样的学生不为班里惹事就已经很不错了,还能当班干部?您这么看得起我,我真的很感动,以后我尽量不为班里惹事了,当班干部就算了吧。”听到这里,我真的是很高兴,于是我乘胜追击,马上说道:“老师是真心实意想让你当班干部的,我看你在同学中挺有威信,不如先做副班长吧,不懂的可以多向班长学习。”听我这么说,他也就没再推辞了,说那就试试看吧。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虽然还是要犯些错误,但错误明显比原来少了、小了,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寓批评于宽容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因此,作为老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你将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
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这样的感觉:你仍是我的学生,犯了错不要紧,我相信你一定会改正。这种感觉既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
当然,在执行宽容这种批评方法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宽容,什么时候绝不姑息,是悄悄地宽容,还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事不过三,这些都是要有尺度的。
寓批评于无声中
讲究语言艺术的批评固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有时候无声的批评也能收获令人意外的效果。
曾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学生经常缺课去玩康乐球。于是校长便到康乐球室找到了他,站在他背后。他发现校长严肃地看着他,一言不发,便放下球棒跟着校长回到了学校。一路上,两人都不说一句话,到校后,校长只用手朝教室一指,他便进教室去上课了。以后校长再也不提此事,结果他连续几天都心事重重。后来他自己到校长办公室去找校长,“校长,你什么时候批评我啊?”校长说:“不必了,你现在不迟到不旷课,又没有什么错误,批评什么?”他如释重负地笑了。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无声批评”的巨大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必须有声地进行,有时无声的静场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