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福利视角下我国精神疾病康复者社会融入的研究

2020-10-21刘荣华

青年生活 2020年26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

刘荣华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精神健康越来越受到大众所关注。精神疾病康复者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着很重要的问题是社会融入的问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心理融入四个方面。笔者从积极福利思想的视角出发,为精神疾病康复者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路径研究,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更好地发挥社会福利服务的作用和影响力。

关键词:积极福利;社会融入;精神疾病康复者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压力的加大,精神类疾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精神疾病康复者面临比较重大的问题是社会融入问题。他们人际关系圈狭窄,支持网络较为简单,就业困难,难以与社会达成和谐的关系。本文采用积极福利思想对该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探讨,提供新鲜有效的路径选择,倡导国家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福利服务,企业组织提供就业机会,发掘该群体融入社会的潜力。

一、积极福利思想

积极福利理念由英国学者吉登斯提出,是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思想和重要理论,它将风险分担的主体范畴扩大,不单单发放福利,同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传统的福利思想下人们极易产生依赖思想,福利发放越来越多,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在短期内是明显有效和积极可观的,但长期看来,国家财政支出会存在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积极福利的理念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积极福利理论思想前提是将福利不仅仅是权利和个人所得利益,而且个人和机构组织等也应承担福利义务和责任。

二、社会融入理论

社会融入和社会排斥很容易被认为是两个对立概念。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出发点的不同,后者将问题的出现归因于事件本身和外部环境,忽略了个体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前者弥补社会排斥的不足之处,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配合使用当前社会福利制度的服务,积极融入当代社会。本文将社会融入的概念定义为国家企业组织等提供更丰富的福利机会和服务,个人通过自身的自主性发挥结合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达到全面融入社会的效果。社会融入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譬如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身份、心理等的方面融入。

三、精神疾病康复者社会融入困难之处

本文关注的是精神疾病康复者经济、文化、心理、社会方面的融入。该群体面临的社会融入困难表现如下:

首要体现在经济融入方面的问题就是缺少就业机会,原因之一是雇主不愿意雇佣他们,害怕工作当中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对他们存在偏见;另一部分是该群体脑部受损程度不一,能够参加的工作类型有限,社会竞争力不足,在就业方面没有优势。

社会融入方面,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后容易受到朋辈群体的疏远和歧视,交往范围普遍缩小,社会交往情况堪忧,邻里交往仅限于打招呼,很难获得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同时,他们的一些权利也很有可能被剥夺,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减少,基本上没有机会进行选举或者参与社区事务。

文化融入方面,该群体社会功能减弱,难以融入周边的文化氛围,很难感受到社区归属感和幸福感,逐渐沦为边缘人群。互联网时代的日新月异,脱离社会一段时间就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积极适应社会文化的变化也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心理融入方面,由于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交互影响,他们难以获得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心理融入程度较低。受到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产生失落和不安全感,循环往复下去,出现自我封闭、失落、难过等的悲观情绪,形成自卑感。

四、积极福利下精神疾病康复者社会融入方式路径选择

1. 政府方面

国家提供更多元化形式的社会福利服务条件。国家修改、制定和頒布积极福利思想指导下的福利服务制度体系。国家提供生存型福利救助,保障精神疾病康复者基本的生存空间,同时提供发展性福利服务。政府把精神疾病康复者看作是人力资本,促使其获得劳动福利,达到最大限度上的充分就业。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组织等为精神疾病康复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该群体进行风险防范和规避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

国家注重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方面能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全方位、针对性地提供福利服务,发挥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潜能,提高社会融入能力,更好地为精神疾病康复者服务。

2.企业组织机构层面

国营民营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在国家的支持下为该类群体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承担福利责任,保障精神障碍康复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一些慈善性质的非盈利机构为其提供自愿性的帮助,如物质捐助和提供志愿服务。现代社会企业管理和非营利组织筹资共同运作关于该群体的一些康复项目,把每个有能力工作的精神疾病康复者都当做人力资本,响应国家充分就业的号召,践行积极福利思想。

3.社区层面

在社区内进行精神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多举办精神健康宣传座谈会,邀请康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经验的传授,精神障碍群体内互相帮助,组成康复小组,破解家庭为主的关系网络的限制,搭建扩大社区内的支持网络;举办社区活动邀请大家参与,增加精神疾病康复者的社区归属感和融入感,增进社区邻里的交流。在社区决策和选举等社会参与活动中,挑选康复人员建言献策。增加社区内精神疾病康复者的康复治疗的基本设施和资源,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配备合适数量的社区医生、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

4.个人层面

家庭成员对精神疾病康复者的陪伴和关怀是相当重要的。家庭环境中成员结构、互动沟通情况也会对患者康复产生影响。家属积极支持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多关注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情绪变化,督促其按时服用药物,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精神疾病康复者首先自觉地接受精神康复训练,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身心健康的体魄;转移长期以来产生的不良情绪,提升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寻找正能量;寻找就业机会,减少福利依赖思想,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形成良性的个人与环境的互动状态。

参考文献:

[1]纪淑娇.康复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5):701-702.

[2]黄少安,陈言,李睿.福利刚性、公共支出结构与福利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2018(01):90-113+206.

[3]冯敏良,高扬.积极福利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政策的转向探析[J].残疾人研究,2017(02):49-54.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视角和保障
双重二元机制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微信对残疾青年社会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
流动人口犯罪防控八大关键词论要
从文化资本的角度看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