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培育研究
2020-10-21王欣
王欣
摘要:师范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优秀的思政教师,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变化要求以及教育部门进一步推进和深入基础性教育课程的改革,都对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师范类高校在培养师范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思政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其的全面发展,使其在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综合素养
一、师范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的内涵
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具体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道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法制观念,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道德品质。[1]那么,师范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则是着重以培养中小学思政教师为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对中小学思想品德及政治课方面教育的专业。
“素养”一词,其中一个重要的意思是平素的修养。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通过学习而内化于自身的品质、技能等。而专业素养则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过硬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应付本职业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能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專业师范生应该具备的较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师技能技巧方面的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政实践方面的素养。另外,还需要具备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辅导学生开展课外思想品德活动的能力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能力。思政教师不仅仅肩负着教授学生有关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更应该注重对不同时期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本人是需要极高的综合素养的,能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起到必要的模范作用。我们必须坚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面对的现实,也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要务。
二、对师范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问题的分析
找到问题所在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我们要将其放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和社会的新要求下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的完善发展。在今天,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是在不断进步的,大学生数量日益增长,高校的培养任务也是在加重,师范生培养的质量存在有所下降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地方。
1.大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行为习惯,不关注时代背景以及时代背景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关注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只是关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当代大学生回避和抵触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相对独立性开始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质疑。长期以来,人们都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又红又专和德才兼备以及德、智、体、美等教育目标是不同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而西方主流意识作为当今世界的强势话语,必然对我国的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并通过各种思潮的跌宕起伏折射出来。充斥着各种相互矛盾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现实,面对这个变幻的世界,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们,极易受到此影响和诱惑,陷入思想的混乱甚至误入歧途。专业素养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像专业知识一样在课堂上完成,更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心领悟。然而后现代主义却否定这种普遍规律的存在,反对运用这些理性的方法以探讨出人类发展的方向,严重地动摇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必然会导致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的开展。
2.部分高校培育目标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方面,与非师范类专业混淆。对思想政治教师(素质)重视不够,却常常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其他方面。错误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主要学科基础,而忽视了教育学(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科。这是专业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并由此导致其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混乱。教育类,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课程严重缺乏,却设置了不少本不该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哲学类、政治学类课程偏多,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类课程偏少,文化学类课程缺乏,相关学科课程也比较少,方法、实践性课程很少。少数学校盲目设置大量行政管理类课程。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效果比较差。这样的课程设置似乎符合非师范类专业标准,却明显不符合师范类专业的需要,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及其教师素养严重错位。也反映了管理者过分重视科学教育、严重忽视技术教育的错误倾向。而通识类教育的缺乏,也是不利于不能使思政师范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大多数院校没有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甚至没有专业建设规划,可见它们对于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由此就可以理解,专业建设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那么严重的问题。
三、对提高师范类高校思政专业素养的思考
1.高校:明确培养目标,实施系统的建设
专业特色主要是指该院校该专业与其他院校相同专业相比而言的优点,所以专业特色的建设由各个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条件和需要而确定,但是都应该符合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并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而言的特点,虽然不是专业特色,但是可以作为建设专业特色的基础。“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也是各高校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所体现的培养目标必须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色,又要兼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特点。”[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较强的教师意识、创新精神,拥有较强的教育能力,能够胜任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从事其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明确会让培养的效果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 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4]这样以来,学生在不断加强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领悟作为一名思政师范生应该具备的素养。
2.教师:丰富理论知识,创新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应该与教学活动的结构匹配,完全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选择教师,而不是“因人设课”。特别是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配备足够、专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新的方案中应该设置较多的教育专业课程和课外教学活动,对教师数量的需要也会相应地增长,这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条件。二是聘请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需要既精通科学理论,又熟悉技术实践的教师。三是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考核非常必要。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制定具体细致、周全、连贯的教师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评价,还应包括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评价,对教师关注学生成长的评价。[5]教学评价是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直接动力之一。教师的专业性要强,同时素质也要高。教师是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示范,他们的良好素养必然会感染到学生,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所帮助。
3.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强化师范技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习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师范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提升师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培养作为未来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又必须重视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使得未来思想政治类教师们的素质过硬,能力过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7],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9-09(1).
[3]習近平,致全国广大教师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09-10.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5]王浩斌、王飞南,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困境及出路[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7).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2017-12-07.
[7]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