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探析
2020-10-21曾清心
曾清心
摘 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桥梁。在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下,班主任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班级管理思路,运用家校联系途径,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下面,本文就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作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关爱;民主;家庭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小,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时期,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感受能力较差,尤其需要教师对其加以正确引导。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与管理者和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一定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积极做好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以进一步实现班级的最优管理,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和諧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要做到爱学生,再加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及观念较为稚嫩,心理也较为脆弱,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特别需要教师的关爱。因此,班主任应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倾注人文关怀,努力做到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自觉地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部分“问题学生”令很多教师都感到“头疼”,他们往往在行为意识上侧重以自我为中心,具体表现为:上课不注意听讲,扰乱课堂秩序;课下不完成作业,时常与同学打闹。对此,我并没有用班规班纪来惩罚学生,而是在私下与他们分别进行了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我了解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近段时间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之后,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其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平日里,我对这部分学生予以了特别关怀,留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并据此对育人手段进行及时调整。一段时间后,学生不仅改掉了很多不良习惯,而且我还逐渐与之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这将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转变班级管理思路,营造良好班风学风
就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而言,大多还是在班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实行班干部垂直管理、层层负责的传统模式。通常情况下,这种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但却从根本上背离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不能使全体学生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对此,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应及时转变以往的班级管理思路,转而通过民主管理手段的引入使学生切身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各项事务之中,以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为突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价值,我在学生刚入学时便向他们宣传了“目标价值”,包括制定何种规章制度,确定何种主题的班会,黑板报应如何设计,班干部如何进行分工协作等等,条分缕析,交代清楚。其次,在选拔班干部时,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民主表决权”,让他们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综合比量中选出自己心中班干部的理想人选。这样一来,既顺人心,又树班干的威信。此外,我还在班级范围内实行了“轮流班委制”,即在均衡学生的优劣势后,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设“官职”分管班级事务。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又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
三、运用家校联系途径,凝聚强大教育合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教育主体,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亦需要学校予以科学的指导。只有家校联系、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基于此,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应尽最大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充分运用好家校联系途径,以凝聚强大的教育合力,进而达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在班主任工作中,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会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向其渗透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白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并随时与教师保持沟通,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工作,如此便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我通常会一分为二地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既谈优点也谈缺点,以免挫伤家长的自尊心。除此之外,我还会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一同分享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方案,以切实提高家庭教育实效,如此便凝聚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坚韧的意志力,还应具有对教育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全新的理解。在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应结合新时代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关爱学生为核心,以民主管理为手段,以家校联系为途径,不断改进工作方针,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雷先明.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28.
[2] 杨映潭.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宁夏教育,2017(Z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