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游戏促进乡镇幼儿园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践研究
2020-10-21陈兆凤
陈兆凤
摘 要:利用游戏促进乡镇幼儿园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对策就要立足乡镇幼儿园的现状,挖掘乡镇语言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游戏;要推行家庭整体发展教育,确保语言规范发展;要加强游戏过程观察,随时纠正语言发展问题,确保利用语言发展教育,为幼儿自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提出了要利用游戏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建议,并针对幼儿园中班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中班;语言发展;游戏教学;乡镇;对策
乡镇幼儿园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引领下也逐步重视了幼儿语言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还是会偏向于小学化发展。本文提出了要利用游戏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建议,并针对幼儿园中班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分析。
1.乡镇幼儿园语言教学要利用游戏开展的必要性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阶段,诸多意识开始逐步形成,其中的语言意识对幼儿的人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乡镇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语言教学,而游戏教育的实质就是将游戏与教学有机结合,这是教学改革的阶段性创新成果,利用游戏促进乡镇幼儿园中班幼儿语言发展,其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成为教育工作者有力的教学模式。利用游戏教学模式,能够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幼儿的智能,适应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提高语言教学质量与效率。
2.利用游戏促进乡镇幼儿园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践对策
2.1挖掘乡镇语言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游戏
利用游戏促进乡镇幼儿园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对策就要立足乡镇幼儿园的现状,挖掘乡镇语言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游戏。首先,教师要明确语言发展离不开生活,所以游戏活动也要进行生活化设计,确保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能够应用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运用游戏深入挖掘贴近生活的素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师设计了“拜年”的生活化场景,让幼儿感受要用礼貌的语言来与长辈交流,表达自己的尊敬和感激等情绪。其次,教师要利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来让孩子学会灵活运用语言。例如: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教师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水面游戏,如:水面釣鱼、水面泥塑、踩水等。但是一般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将这些游戏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这些孩子喜欢的游戏后,开展游戏后诉说环节,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玩什么?当时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以后还要怎么玩?另外,乡镇地区有很广泛的户外资源,所以教师要利用户外资源,让孩子们能够在广阔天地之中发展语言。例如:看到树木就用一句活来赞美绿树;看到花朵就学会用简单的比喻句等。总之,乡镇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活化游戏,而教师也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训练中班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
2.2推行家庭整体发展教育,确保语言规范发展
利用游戏促进乡镇幼儿园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对策就要推行家庭整体发展教育,确保语言规范发展。教师必须要明确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所以幼儿园语言教学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语言具有游戏性,两者结合利于幼儿的发展。虽然教师会在幼儿园内利用游戏发展中班小朋友的语言素质,但是回到家庭之后很多乡镇家庭的环境背景会影响幼儿,他们的正规语言发展有会变得过于通俗(甚至低俗),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确保幼儿语言的发展能够实现一体化。具体做法就是将一些语言游戏活动转入家庭亲子活动之中,例如:家庭猜谜语、家庭成语接龙、家庭念对联等游戏。
2.3加强游戏过程观察,随时纠正语言发展问题
利用游戏促进乡镇幼儿园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对策就要加强游戏过程观察,随时纠正语言发展问题。首先,教师要在幼儿游戏的同时学会观察并记录孩子的表现,主要记录的内容包括:语言规范化、语言丰富性、语言过程是否存在严重问题等。其次,教师要汇总游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次设计游戏纠正这些问题。例如:在商店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就发现很多孩子在购物游戏过程中没有运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而是喜欢地模仿父母的更为轻松的语言表达方式。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要进行讲解,让孩子们理解,购物过程中如果与店家熟悉可以用语轻松一些,但是如果是不熟悉的人就要多运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综上所述,利用游戏促进乡镇幼儿园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对策就要立足乡镇幼儿园的现状,挖掘乡镇语言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游戏;要推行家庭整体发展教育,确保语言规范发展;要加强游戏过程观察,随时纠正语言发展问题,确保利用语言发展教育,为幼儿自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语言教学与游戏教学的融合策略[J]. 陈露丹. 新课程(上). 2017(07)
[2]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与对策[J]. 李娜. 中华少年. 2017(07)
[3]关于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隐性指导策略探讨[J]. 吴宜臻. 课程教育研究. 2018(41)
[4]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定位和指导策略分析[J]. 任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