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应急物流体系特点研究
2020-10-21谭力
谭力
摘 要:2015年,习主席首次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任。通過军民深度融合,构建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军民两部门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军民融合;后勤保障;物流;应急
军民融合发展给后勤保障物流体系建设带来了机遇,需要后勤建设和管理者创新思维、促进后勤物流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近年来,我军参与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类型越来越多样,这其中多数属于应急突发事件,这给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军队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下面围绕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应急物流体系特点作以分析。
一、军民融合需求总量稳步增加,需求规模持续扩大
总量增加、需求规模扩大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推动产生。
1.突发事件频发。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社会性、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破坏性,必须借助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的特点。一是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灾情情况严重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将导致登陆我国的台风更加活跃,使七大江河流域及其支流出现特大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使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季节性分布更加不均衡,出现持续性干旱的可能性增大。部分地区出现极端低温、雪灾、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增大。随着经济社会深入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越来越大,加快了人口和社会财富向自然灾害高风险区扩散,加剧了对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放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各类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三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全球新发的30多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重特大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有发生。四是社会安全事件多发。
2.国家物流、军事物流对军民融合的需求增大。一是2003年“非典”爆发后,物流专家王宗喜教授及其领衔的科研团队敏锐洞察到物流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巨大作用,在国内率先公开提出“应急物流”这一概念并进行系统研究。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8年和2009年连续开展了《中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和《应急物流规划研究》课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来,应急物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重视,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应急物流列为九大重点工程和七项专项规划之一,标志着应急物流的地位、作用、需求,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都得到了空前的理解和认同。在历次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实践证明,军队在人员、装备和指挥体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能够发挥骨干和先锋作用,为各级政府所倚重,更为人民群众所信赖。二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构建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提出重点是从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军队储备布局的实际出发,着眼应对多方向、多样式安全威胁的需要,按照跨层次支援、跨区域保障、跨军种使用的建设思路,引入和创新先进的物流理念、技术和手段,依托国家物流体系和社会保障资源,逐步建成集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实现军地衔接、平战结合的供应商直达配送,减少保障环节,提高投送效率。
3.应急物流本质决定。应急物流具有社会公益性、超常规性、不确定性和事后选择性、不均衡性等特点。在军事领域,其具体供应目标的军事性,供应本质的消费性,物资性质的特殊性,供应流程的复杂性、部队用户的驱动性、军事物流的双向性、应急需求的非线性、反应速度的高要求、供应活动的保密性等特点。后勤保障所需的物资涉及各类装备、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不同突发事件或战争类型对所需物资的种类、数量,配送方式和线路提出的要求也不相同;配送时效性,突发事件和战争爆发后,时间就是生命,客观上要求优化配送作业流程,标准化作业环节,科学调度配送车辆,缩短运输时间,及时、准确地将物资送到用户手中;同时,后勤保障应急物流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保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因此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很高,为了提高物资保障效益,往往会牺牲部分利益来满足物资需求。
二、需求主体及地域不断变化,但规律逐步明显
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往往是瞬间来临,与之对应的物流需求也呈现出一种非常态的突变,尽管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对突发事件的预测精确性呈逐渐精确的趋势,但仍然无法对事件的发生时刻、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以及由此诱发的次生与衍生灾害做到完全精确的估计,因此,应急物流的需求难以预见,类似于“战争迷雾”,应急物流的指挥员对需求的主体、需求的地域、需求的内容、需求的时限等情况都不完全了解,往往导致运送到用户手中的物资用品不适应用户需要,并且大量运输工具占据有限的物流通道,导致运输的时间延长,不能满足急需。通过上述分析,鉴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其需求的主体和地域也不可预见,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突发事件中的需求地域与主体。
但并不是因为不可预见就不预测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还确定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制定该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目前,应急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应急物流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突发事件的详细分类、等级划分、应急预案的体系建设都表明,应急物流尽管难以预测,但是有规律可循,对于需求的主体和需求地域也能根据应急物流的规律进行预测。
三、不同保障需求量和侧重点不同,融合向纵深发展
军队执行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每一类型的行动后勤保障应急物流的需求量和侧重点不同,对军民融合的需求也不同。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或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会对人造成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对农、林、牧、渔等行业产生巨大危害,尤其是对工业区和采掘业的危害较大,会对基础工程设施产生巨大破坏。例如,需求主体之一的人,即受灾群众,需要大量的生活用品,如帐篷、衣物、食物、药品、日用品等;对于参加救援的队伍来说,既需要保障自己的生活用品,也需要救援的工程、通信装备和器材;对于各行业来说,需要大量的防损设备、抢运物资的运输工具、防受损的专业物资等。对于军民融合需求来说,自然灾害的需求应该是最大的,近年来的几次大的自然灾害的救援行动,军队都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此可见,自然灾害中应急物流的需求主体各异,各自需求量和侧重点不同,军民融合的需求也不同。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事故灾难具有群死群伤、建筑物损伤程度大、救援难度高、专业设备和物资需求大等特点,事故灾难发生后的应急物流中,医疗设备、紧急救治的药品、专业救援队伍和设备的需求量比较大,并且侧重于救治伤病员和控制灾难进一步扩大。地方在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军民融合的需求偏小,大多数限于出动力量抢运设备、器材和物资等。
3.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意外性、扩散性、群体危害性等特点,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影响。公共卫生事件对军民融合的需求比较大,尤其是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部分传染病源难以发现、难以预测、难以破解,是天然存在还是后天变异,是恐怖袭击的一种方式还是国外敌对势力发动的“细菌战”,都需要军队积极参与,判明情况。并且,由于现代人以群居生活为主要形式,具有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人员交流频繁、社会生活关联性强等特点,导致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会使疫情迅速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造成社会恐慌,军队在维护秩序等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就应急物流来说,医疗用品是最主要的应急物资,需要从各地大量生产和调集特殊药品,军队在医疗科研、医疗力量(防疫分队)、医院、医疗用品、运输工具(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运输)等方面可以参与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流保障中。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事件引发因素的人为性,由于人的原因引发,包含人为的故意或者恶意直接导致社会安全事件,人为处置不当导致其他突发事件衍生、次生的社会安全事件。事件发生领域的特定性,即事件发生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内,尤其是涉及不人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领域和重大公共利益安全领域。事件发生的预谋性,社会安全事件往往经历了一个为人预谋、策划或者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后,对于军队的需求通常不是很大,因为社会安全事件政治意义较大,出动军队与军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否吻合,往往很难界定,军队也很慎重。从应急物流的角度考虑,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后,对于医疗、运输的需求相对较大。
军队执行任务的多样性对应急物流的需求提出了挑战,对军民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的发展也向深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