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基本方案
2020-10-21刘云
刘云
摘 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成为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救助对象的一部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流浪乞讨人员现象是一个社会性顽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他们自身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从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从社会工作角度研究专业方法对救助站的介入,对于救助站问题的解决及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档案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策略
一、当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救助的方式简单。工作人员对进站的受助人员,除采集信息外,基本上不和他们有其他的交流,也不去了解他们的个人需求,缺少对不同受助人员生理、心理、文化水平、个性等的分析,往往不能平等地对待受助者,仅仅给予让人难以接受的物质上一些施舍性的救助,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程序都为接收进站——采集信息——联系流出地政府或流浪人员家属——送其回家或让流出地政府接其回去。
(二)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由于现在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原来工作在收容遣送站的人员,很多人很难改变对受助人员的冷漠言语,他们工作的方法和态度也没有随着机构性质变化而有所提高和改善。工作人员普遍缺少的救助理念和专业知识。
(三)自愿求助者很少。实地调研中发现,自己主动来求助的人员在救助人员中所占的比例特别低。家里走失、务工不着、被偷盗、投亲不着等是这些临时有困难并没有流浪乞讨的人自愿寻求救助的原因。而那些生活确实困难,不得不长期在外流浪,却拒绝进站寻求救助。
二、“程序指引”救济理论下的社工介入分析
(一)查默斯的“程序指引”救济理论
1819年,查默斯被派往至圣约翰教区任职,他在完成实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认真总结、归纳,建立了“程序指引”的救济理论。所谓“程序指引”,就是以了解贫民的个性品质、工作能力、有无亲属支持及其他社会资源帮助等个人情况作为济贫、助弱的起点,以激励、自助作为济贫工作的准则。这样,就区别了以往政府及教区的僵化、例行公事的工作方法。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工作方法主要有:(1)强调对工作者的挑选和培训。查默斯认为友好访问员必须经过严格挑选,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担任的,并且查默斯对什么样的人适合担任友好访问员有过明确的论述,对友好访问员应具备的素质,应掌握的工作方法都有比较清晰的规定。查默斯在社会工作正式训练开始前的一个世纪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可以被认为是社会个案工作教育的最早萌芽,他从一开始就告诉人们,个案工作是一门专业,个案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训练方可上岗。(2)强调个别化的方法。查默斯强调要对每一个案主给予足够的关注。1814年,查默斯被派到格拉斯哥的特龙教堂任职传教。工作期间,他亲自访问居民,与每户人家接触,了解个人的生活习惯,工作能力与家庭情况,甚至个人品性都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根据个人需要给予不同的帮助。可以看出,查默斯已意识到《济贫法》在具体操作上所存在的缺陷,使救助更具针对性。这种个别化的方法后来也成为个案社会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3)强调激励和自助的济贫原则。查默斯注重对案主精神品德的培养和行为的改造,而不是单纯的物质救济,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精神。查默斯在与案主的访谈中了解到,以往政府的公共救济和教会的救济工作有许多弊病: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当,发生一些重复给予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案主的深入了解,单纯的物质救济非但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可能摧毁了一部分案主的自尊心;而对另一部分受助者来说,养成或强化了他们的惰性。查默斯认为,使贫民致穷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道德上的失败。要想彻底解决贫穷问题,必须针对人们道德上的弱点进行精神品德的培养和行为的改造。查默斯助人自助这一思想的提出,为以后个案社会工作目标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4)强调对案主“自然资源”即家庭成员、亲戚及朋友网络、邻里社区的使用。查默斯强调要尽可能地动用案主的天然资源。查默斯认为,每位案主都有自己的自救网络,这是案主的天然资源。其中包括案主的其他家庭成员、亲属关系、朋友网络、社区邻里等,这与政府《济贫法案》中的“亲属责任”原则是不谋而合的。查默斯认为,只有在所有这些资源网络都不能提供帮助时才进行公共援助。查默斯的这一想法,后来成为个案社会工作中注重案主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而这一原则也是个案社会工作区别于心理治疗的显著特征。
(二)社工介入的优势分析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专业的助人活动,它对于预防和解决人们及其社会的各种问题,启发、协助人们发挥自己的最高潜能,从而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民的社会福利有重要意义。作为拥有专业助人知识和方法的社会工作者,与传统上实施社会救助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相比,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主要表现在社会工作者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价值和技能三方面。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已将知识、价值和技能系统地融合进助人的体系中,它们是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看家本领。
三、社工应如何介入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
(一)救助理念上,走进流浪乞讨人员建构的“同心圆”内层,取得信任。
在救助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开始,往往开始都爱撒谎。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根据密切交往的关系组成一个网络,这个网络里大家互相支持,当中的人遇到困难时网络起到保障作用。这就是我国存在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由于流浪乞讨人员不在这个网络之内,所以在他们的眼里,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都是他们建构的“同心圆”外的人,开始不讲真话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按照查默斯的“程序指引”的救济理论,社工们只有深入了解救济者们的个人情况和家庭背景等,然后再开展社会工作,才能逐渐建立专业关系。
(二)尽可能地本土化社工介入的方法和技巧。
西方社会诞生了社会工作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受基督教影响很大。然后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必须对西方社工实务的丰富经验适当变通,才能有效利用,避免纯粹的“拿来主义”。只有大家建立在一个交流的平台上,才能运用社工的方法。因此,可以考虑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入手来介入流浪乞讨者。
四、政策建议与结论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那些在从事“准”社工活动的非社工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技能和理念的培训,如果他们的业务技能和救助理念不符合考核标准,就应该及时让他们转岗或者下岗,空出的岗位再及时补充具有社工背景的、能胜任该职位的人员。为了缓解这种求与需的矛盾,还应该制订相关制度作保障,尽快完善职业社工的资格认证制度、注册管理制度、从业规范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以及社工的薪酬制度,并不断完善社工的行业规范和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 唐钧.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EB].社會政策网,2012.
[2] 梁爱新.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中的运用[J].社会福利,2010,1.
[3] 孙振浩.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J].社会福利,2010,7.
[4] 张汉.山东莱西市: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J].中国社会工作,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