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必要性参与
2020-10-21杨捷
杨捷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引导在校大学生将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其发展性就业的意识和能力。但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来看,职业规划教育仍然没有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太多实质性影响。文章以地方本科院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教学反思为切入点,对该课程的开展现状、班级辅导员参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班级辅导员参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途径展开论述,探讨班级辅导员全过程参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途径。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地方本科院校;班级辅导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要求高校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1],进一步深化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改革。在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各类资源有限,学校的职业规划课普遍存在培养机制不全、专业师资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现象,该课程在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中起效甚微。班级辅导员由于自身行政性事务较多,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教育指导也大都被行政性管理所替代。结合当前的就业新形势和班级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实现班级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必要性参与,对于树立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丰富学生职业规划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开展现状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
地方本科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体系,课程育人成效不足,培养机制有待健全。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虽按国家规定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作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但实际上的专任教师数量仅能满足专业学生培养的需求。作为公共必修课,该课程基本上由行政事务较繁重的部门领导和班级辅导员担任,教材选择和教学计划相对专业课程而言较随意。在实际教学中,普遍采取大班教学模式,教师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更谈不上个性化指导。加之学校对该课程的监管力度不强,对承担该课程的非专业出身的教师的培养不够重视,造成了学校职业指导规划课的公共教学实效不尽如人意。
(二)专业师资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规划专任教师数量有限,在公共课程开设上,师资缺乏明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承担职业指导规划课的教师缺少相关专业学科背景、专门培训时间少、承担行政性事务较多,致使教师们精力分散,用于课程教学研究的时间不足。而且,教师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普遍采取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动性学习方式的调动和培养,难以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具有课程特点的思维方式,教师们的课堂话语权有所消退。
(三)学生自主意识不强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原生家庭父母很少会对子女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开设该门课程前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九年的义务教育和高中的压抑生活使得他们来到大学以后仍然习惯于推动式的学习模式,加之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对社会职业缺少了解,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即使在课程结束以后,大部分低年级的学生仍然只把该门课程当作期末考试任务来完成,认为当前进行个人职业规划为时尚早,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二、地方本科院校班级辅导员参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一)岗位职责的必然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班级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精神,“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是高校班级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班级辅导员是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核心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今年,受疫情影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不仅是毕业,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都面临着诸如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或多或少都与职业规划发展有联系的问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大学四年的课题,不可能通过一个学期的公共课学习就能获得发展性职业规划的能力。所以班级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和引路人,要在日常思政教育管理中融入职业规划因子,从低年级开始培养意识、传授知识,努力形成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培养模式。
(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的班级辅导员基本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具备一定的专业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经验,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相关专业背景,对所承担的公共课程普遍存在理论不深、专业性不强的问题。高校班级辅导员兼有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第一责任。因此,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讲,班级辅导员应积极参与职业规划课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进一步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与工作相适应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突破地方本科院校公共课中教师学科归属感弱、学术氛围不浓、教学名师少的发展瓶颈,力使实现自身发展和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相协调统一。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社会就业市场必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从培养机制、教材选用、师资队伍、课堂教学等方面都不尽完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较简、方法传授较浅,思想引领性不足,指导学生择业就业的成效不显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三要素为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3],这三要素从近、中、远三个阶段逐渐培养起大学生发展性就业能力,是正确引领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决定了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非朝夕之功,仅通过一门简单的公共必修课就能获得。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班级辅导员应利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尽早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启蒙,向学生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解决学生在职业规划课堂中吸收不足、缺少实践的问题,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