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山西“非遗”舞蹈临县“伞头秧歌”的传播与发展

2020-10-21陈文文

黄河之声 2020年6期
关键词:临县传播互联网+

陈文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推动着舞蹈艺术的发展。“非遗”舞蹈大都植根于民间,反应民众生活习俗,具有原始性的特点,但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套路,传播方式单一。

关键词:“互联网+”;临县“伞头秧歌”;传播

一、临县“伞头秧歌”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临县伞头秧歌是流传于山西吕梁地区的一种秧歌形式,是临县文化的符号。早先就有一套完整的用于祈祷神灵、禳瘟祛疫、保佑五谷丰登的仪式和规矩。伞头秧歌中一支秧歌队伍可大可小,小则几十,大则上百,由仪仗队、乐队、舞龙队、伞头队四部分组成。伞头秧歌中的“伞”简称花罗伞,在古代象征皇帝的身份,保佑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有效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近几年,临县伞头秧歌得到临县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成立“伞头秧歌协会”“网络伞头秧歌协会”举办过多次伞头秧歌艺术专题研讨会。政府出资筹建“秧歌文化广场”,吸引了不少秧歌舞爱好者,临县被授予为“中国伞头秧歌之乡”。

二、“互联网+”对伞头秧歌的传播

“互联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那些通过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设施等方式,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电子信息的终端产品,向人们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传播媒介。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舞蹈作为人们欣赏愉悦、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舞蹈直觉性的审美特征,给舞蹈的流传造成了很大的局限,特别是在电视录像发明以前舞蹈的流传非常困难,一般为口传身受,伞头秧歌亦如此。在新时代,对“非遗”舞蹈要挖掘和传承,传播方式固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它的发展也为舞蹈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展示的可能。身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维以及需求在不断地变化,为方便人们学习,通过采访当地非遗传承人得到第一手资料,将其整合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教学的体系,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承创新。利用“互联网+”模式,将秧歌的起源、形式、道具等来龙去脉进行传播,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更多的秧歌舞蹈学习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让学者得到满足,真正的愉悦身心。

(一)借助互联网电视直播媒体,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舞蹈必经过程,针对不同年龄段我们制定学习要求达到的目标,初步了解它的起源、动作名称、道具等,从基础入手,了解临县“伞头秧歌”的来龙去脉,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将伞头秧歌传播到家家户户。针对实践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课程进行网上教学,动作进行分解,细化到每个动作的要领与名称,可分为少儿、青年、老年三个层次,易于不同年龄段接受,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提高人们的参与度,构建微信公众号平台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备的一个电子产品,来自四面八方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它接收到。临县“伞头秧歌”历史悠久,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较少,制作微信公众号,不定期的推送有关伞头秧歌的常识、当地民间风俗习惯以及伞头秧歌的发展变化,让人们了解到最原始的资源,融入个人血液中,根据自己的想法编创,从而全面地将临县“伞头秧歌”进行展示。同时针对有疑问的学者,增设提问解答功能,使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谈体会与感受,让人们不仅仅是学“会”,而要学“精”,真正领略到它的独到之处。

(三)成立网上图书馆,建立“非遗”舞蹈资源数据库

为丰富人们的视野,按照用户的需求,建立网上图书馆和相应的数据库,包括传统“非遗”舞蹈资源、文献资源库的构建以及网络特色舞蹈资源库的构建。在对临县“伞头秧歌”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将目前拥有的纸质、视频、音频等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建立网络数据库,从而成立网上图书馆。

(四)“互联网+”非遗舞蹈评价环节

在“互联网+”“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中,除了通过网络体系获取输出资源外,更重要的是网络传承质量的保证。对于不同年龄段设置的课程,深入建构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性考评方法,保证学员学习态度的积极性,知识的完整性,有助于完善网络体系,实现“互联网+”非遗传承发展的有效信息反馈。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艺术领域广泛运用,拓宽了优秀文化传承的实践通道。通过不同阶段课程设置、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立、网上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以及评价环节的保证等形式的传播,让“非遗”舞蹈实现全民参与,拓宽民众的知识面,引起民众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学习和思考。

三、“互联网+”对非遗舞蹈传播的意义

“互联网+”与“非遗”舞蹈结合,能够激发人们的创作能力。人们通过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之后,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审美取向,利用新媒体进行舞蹈的创作,有利于知识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微信公众号的答疑解惑将会为我们舞蹈工作者提供创作灵感与方向,进而对其进行完善提升,让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更具参与感,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时人们通过网络进行舞蹈学习,根据个人的接受能力,可以选择重复播放学习,将音频、视频、图像融为一体,更易于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品味。“非遗”舞蹈作为一种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至关重要。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非遗”舞蹈所处的现状以及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对原生资源进行挖掘、保留,力图借助“互联网+”将其进行可持续的传承创新,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民族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吉刚.“互联网+”时代舞蹈藝术的传播探析[J].中国报业,2018,(10):96-97.

[2] 白庚胜.秧歌——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3] 张翔.互联网+视野下舞蹈艺术的持续性发展[J].北方音乐,2017,(21):239.

猜你喜欢

临县传播互联网+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深度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临县野菜资源现状调查与开发建议
临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