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着手,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打造
2020-10-21王一和
王一和
摘 要: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打造,主张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或者是生活中场景的重现,让学生在经历社会生活或家庭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和接触到数学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了解,并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从细微处着手,主要讨论了如何借助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来为学生打造一个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生活化数学课堂的建设一直是一个热门的数学教育话题,如何借助生活中的元素或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一定的连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增强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一直是教师所努力的方向。但在实际生活化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很多教师可以发现,课堂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或弊端,也有着一些不甚如人意的教学现象。为了避免生活化课堂对数学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突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优势,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如何打造生活化数学课堂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将一点个人看法分享如下。
一、引入生活中的实物,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生活中的很多实物是学生用来了解数学知识、接触数学知识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上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是否引入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实物产生直接的生活化想法。同时,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生活化想法转化为数学想法,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来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钟表挂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日常起居时间,加强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本节课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是24时计时法,在学生依据钟表说出自己的起居时间、用餐时间或上下学时间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24时的方式来表达,锻炼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再局限于12时,而是意识到白天和晚上的时间钟表挂件中的时针是可以走两圈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上来出题,让学生尝试着拨一拨时钟的分针和时针,并设定好具体的场景,其他学生来进行具体时刻的回答,主要是考查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掌握情况。
二、创设生活化场景,进行实际的操作与演练
相比教师的直接讲解,学生更乐意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和实践,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生活化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具体角色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或巩固数学技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生活化场景,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具体的场景中,并利用数学思维来进行数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针对课本中出示的第一道题目,教师可以将其进行相应的变式,并扩充已知条件,让学生能够进入具体的场景中进行计算。首先,教师在课上为学生布置好邻里之间讨论水费和电费的场景,包括人物性格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上进行尽情的表演。同时,为学生设定好自己家庭中所花费的水费和电费,学生需要熟记这个数目,并在课堂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流露出这个信息,其他学生需要进行该数据的计算,也就是小数的加法计算。最后,教师和学生统一在课堂上做本节课的一个总结与回顾,让学生有足够自主操作和练习的时间,同时也注意知识和技能的及时汇总,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融入生活化实例,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
打造生活课堂,肯定不能离开生活化实例,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融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问题的尝试解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得生活化实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学生更加有探究生活化问题的欲望,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才能够得到保证。
例如,在学习“旋转与平移现象”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平移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每周一升旗的生活经验进行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思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是进行了平移还是进行了旋转?此时,有学生表示,既没有进行平移也没有进行旋转,因为国旗是不断在动的,风的方向不同,国旗就有可能发生不同的改变。那么,这时教师就要适当转换课堂中的例子,进行题目中相关条件的补充。教师:“假设国旗是面向大家升上去的,而且是在无风的条件下,那么国旗由下到上的一个位移是旋转还是平移现象呢?”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态度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认为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让其他学生来进行猜测。
总之,在打造生活化数学课堂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起点,通过生活中的實物、生活化场景的创设、生活化实例的融入,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愉悦地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 曹跃. 链接生活数学 打造魅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举隅[J].小学教学参考,2013(17):50-51.
[2] 孙海平. 打造“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2(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