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拼音两拼教学策略
2020-10-21陈明珠
陈明珠
摘 要:汉语拼音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其对于小学生的发音练习和识字学习均具有重要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当高度重视拼音教学。本文即是通过给字母画像、编顺口溜、编童话故事三个方面,对小学拼音两拼教学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拼音;两拼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拼音两拼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型且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所谓新型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爱好与知识教学相结合,以降低小学生的知识学习难度,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拼音两拼教学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字母画像
所谓给字母画像,指的是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两拼教学时,其并不直接从双拼知识教学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双拼画像的角度出发,激发小学生对双拼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对双拼拼音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ie ue er”一课时,语文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双拼拼音‘ie ue er,你们看这三个双拼拼音,觉得它们像什么?”学生:“我觉得像是e靠在i或者u上。”老师:“很好,还有存在其他想法的同学吗?”学生:“我觉得ue像是鱼和鹅相互靠在一起。”老师:“很好,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这只是简单的从最初的音形上进行的观察,你们还可以为这几个拼音进行画像,分别给他们化化妆,看看是不是会对他们有新的认识。”学生:“好。”在学生给所学双拼拼音进行画像时,语文老师可以巡场监察,并对学生丰富多彩的思考方式予以鼓励,同时还要将不同学生的奇思妙想进行全班展示,以提高小学生给字母画像的积极性,增强小学生的绘画信心。小学生在给字母进行画像的过程,就是小学生自主进行双拼拼音趣味化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其对所学双拼拼音的学习和掌握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之中得到加强。
二、编顺口溜
所谓编顺口溜,指的是语文老师在为小学生开展双拼拼音教学时,其通过给双拼拼音编顺口溜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双拼拼音的学习,既有趣又有助于学生掌握。但是,语文老师在给双拼拼音编顺口溜时,不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需要调動学生们的思维,使其自己为自己编辑顺口溜,从而促进学生加强对双拼拼音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zh ch sh”一课时,语文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zh ch sh一课。老师一看到‘zh这个双拼拼音时,就想到了一个顺口溜,你们听听到底顺不顺口,好不好记,好吗?”学生:“好。”老师:“z靠着椅子zh zh zh。”学生:“顺口。”/“好记。”老师:“如果觉得好记的话,大家看看还能不能给其他的双拼拼音也编辑成为顺口溜帮助我们进行知识记忆呢?”学生:“可以。”此时,语文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想象和创造。在学生编辑结束之后,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所编辑的顺口溜,比如有同学说“c加椅子ch ch ch。”/“刺猬坐椅子ch ch ch。”等,老师在给予学生一定鼓励的同时,还要对不同学生的顺口溜进行评比,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进而促进学生对所学双拼拼音的学习与记忆。
三、编童话故事
所谓编童话故事,主要指语文老师在开展双拼拼音教学时,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双拼拼音编辑成为童话故事的方式进行串联性的学习。编童话故事与编顺口溜的区别在于,编童话故事能够将所学的若干双拼拼音进行连接,使得学生能够一次性地将所学的所有双拼拼音进行同时学习,从而加速学生的学习步伐,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ai ei ui”一课时,语文老师便可咨询学生:“同学们,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三个双拼拼音,你们能不能编出一个童话故事来呀?”学生:“不知道。”/“怎么编故事呢?”老师:“老师先给你们举一个例子,你们根据老师编的故事进行模仿,好不好呀?”学生:“好。”老师:“听好了,同学们。一高一矮(ai)的两个小男孩到森林砍树,ei ei ei,两个人费了半天劲终于砍倒了一棵大树,两人把树抬回去把院子围(ui)起来做成篱笆。”语文老师在启发学生思维之后,便可引导学生编辑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以启发学生记忆。
总而言之,小学拼音两拼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其不仅需要语文老师将双拼拼音知识形象、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而且还要语文老师通过给字母画像、编顺口溜以及编童话故事等趣味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双拼拼音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小学生对双拼拼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陈思羽.浅谈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四个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9):124.
[2] 王丽花.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拼音教学[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