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枣庄地方剧种柳琴戏
2020-10-21梁潇
梁潇
摘 要: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破坏,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口耳相传,时代相传,这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老艺人年龄的增长和离世,新的艺术家得不到补充,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面临消失的困难。笔者从枣庄柳琴戏的產生、发展与传承角度对柳琴戏进行分析,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柳琴戏。
关键词:柳琴戏;枣庄;地方戏曲
柳琴戏是中国古代传统戏曲之一,产生于明清时期农村,俗称“拉魂腔”,以枣庄滕州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梆子戏影响,柳琴戏腔调优美,旋律婉转,语言直白通俗。由于市场上艺术形式的不断增加和丰富,柳琴戏等一批传统剧种逐渐退出人们视线,为了保护传统剧目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在政府的扶持下使柳琴戏更好好的传承下去。
一、柳琴戏的产生
(一)柳琴戏起源
清乾隆元年到嘉庆元年间,形成于清代以后,属于地道的农民艺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表演者和欣赏者都是穷苦百姓和基层人民,其剧目、题材、语言、形式都有着强烈的农村风格。拉魂腔刚形成时,并没有专业的表演艺人,只是一些乞讨的人作为上门乞食的方式,采用竹板和梆子敲击节奏,后通过改良后的柳叶琴来伴奏,演唱的时候一般是两个人,一人打鼓一人演唱,后来随着演艺人员的增加,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舞蹈和演唱并存的对子戏。
清朝末年,枣庄滕县地区有两位秀才,居住在苏楼一带,由于家境富裕经常请戏班唱戏,苏道还自己亲自创作了剧本,交给佃客演唱,久而久之便组成了滕县的第一个拉魂腔戏班—苏家班。
(二)柳琴戏特点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形成于明清时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起源于民间,因此语言和内容等均以农民日常生活为依托,直白的语言也方便口口相传和农民的审美习惯和直爽的性格。
1、柳琴戏唱腔
柳琴戏有着自己独特的唱腔和演唱特征,没有固定搭配,唱腔自由,不受伴奏的限制,可以随意组合,同样没有板式变化体的特征,柳琴戏女腔旋律动听,婉转而悠扬;男腔虽然不如女腔丰富,但变化自如、朴实粗犷、爽朗嘹亮,有余音绕梁之感;且其共同的标志性特点是句后拉腔,还配用虚词、衬字演唱。在女腔唱段中,常用花腔演唱,委婉生动,男腔刚劲有力,柳琴戏音乐属于高腔调的音乐,演唱时利用单声腔调较多。
2、柳琴戏伴奏乐器
早期的柳琴戏是干板演唱,只使用梆子敲击和人声演唱,不使用其他乐器伴奏改为梆子加月琴的伴奏形式。而在近现代柳琴戏中,还应用了电声乐器,运用了和声、配器等技法。这种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乐器相结合,给人带来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伴奏乐器的变化和丰富,使其更能适应各种剧目的伴奏需求,音乐风格也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使剧目更加多元化。最重要的是,经过长期发展并逐渐成熟的柳琴戏,更加丰富的伴奏乐器驾驭的音域更宽,无形中提高了其整体的表现水平。
二、柳琴戏的成熟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地方艺术文化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文艺专家逐步对各种地方艺术形式进行了统一的整理,柳琴戏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得到了完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听众的审美需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柳琴戏初期阶段的表演形式相对单一,作为一种受男女老少欢迎的地方戏曲,柳琴戏从题材、内容、形式的各方面都进行了改善。在政府的扶持下,相继成立了柳琴剧团,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演出活动也十分频繁。
三、柳琴戏的创作与传承发展
(一)柳琴戏的创作
柳琴戏产生于农村,生长与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地方戏曲,戏曲内容多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农民生活的作息生活劳作,乡土气息浓厚,朴实无华。创作手法从过去单一的生活艺术表现形式发展为从心理刻画人物,具有逻辑严谨的大型舞台剧,经过导演的加工,编导的创作,舞台灯光的配合和演员的演唱,将一台民间故事或生活情景搬到大荧幕,以人民更易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柳琴戏的传承
柳琴戏在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期间经历了辉煌的发展,但我们可以感受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娱乐活动的样式层出不穷,电子设备的精进,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对于年轻人来说,缺乏时尚元素,不像流行歌曲、街舞、说唱等形式具有吸引力,柳琴戏这类单一的表演艺术形式逐渐被年轻一辈遗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政府对于其传承和保护都加大了力度,通过采访民间艺人收集柳琴戏曲谱,积极号召展开关于保护柳琴戏这一传统民间戏曲艺术的保护,并成立了柳琴戏研究院,对比较经典的柳琴系剧本进行整理改编,并定期组织柳琴剧团下乡演出,宣传柳琴戏。
(三)柳琴戏的发展现状
由于舞台艺术和高科技灯光的发展,传统的音响设备已经满足不了大众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柳琴戏表演的设备陈旧,乐器简陋,无法给予大众美的追求,导致流失一大批青年群体。随着文艺形式的丰富,传统的西区市场发展相对比较惨淡,年轻人对于新鲜潮流的追求,再加上戏曲剧团和演出团体自身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人才的流失。老一辈艺术家逐渐告别舞台,一些经典传统剧目在新一代演员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柳琴戏演唱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内容多是农村生活,家长里短,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因此在新创作的柳琴戏剧中,历史题材、传奇这类大众容易接受的剧目较多,政府应加大投入吸引创作人才、舞台美术设计人才,管理营销人才,帮助柳琴戏进入商业市场运转,并是地方剧种长期生存下来。
柳琴戏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产生于农村,流行于农村,发展成熟后慢慢走入大众视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集各家所长,不断创新,将柳琴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刘秋平.柳琴戏“贫民”艺术的当代审视[J].中国戏剧,2018,(10).
[2] 彭琳.对柳琴戏的艺术特征和传承发展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
[3] 吴蕾.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