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孩子的顿悟想到的教育理论

2020-10-21王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猩猩黑猩猩箱子

王涛

在王文灏4岁开始学围棋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基本概念“气”。成年人很容易理解,但我观察到很多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卡壳。头一天,我耐心地跟他讲了很多遍,不懂;第二天讲了,有时候正确但还有错的时候;第三天,不做指望了的时候,突然什么都会了。我笑称:顿悟了!

后来还有几次学其它知识的时候,这种现象也在发生,但是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殆尽,说明他领悟能力提高了。由此想到自己学过的这些理论。

一、苛勒的顿悟说

苛勒(1887 ~1967)美国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爱沙尼亚,5岁时迁居德国北部。

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顿悟说是学习理论的一个观点。它产生于苛勒所做的大猩猩学习实验研究。儿子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作生气状,“怎么拿我跟猴子比?”其实,直到现在,科学界还有很多领域都在通过大猩猩或僧帽猴这种人类的3500万年前的近亲来研究问题,例如桑托斯教授的《猴子经济学》。

猩猩顿悟实验1:

在房间中央的天花板上吊一串香蕉,猩猩站在地面不能拿到,房间的四周放了一些箱子。面对这样一个情景,猩猩开始采取跳跃的方式获取香蕉,但是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它不再跳,而在走来走去。突然它站在箱子前面不动,过一会儿,它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爬上箱子,取到了香蕉,有时一个箱子不够,还能把两个或几个箱子叠起来。这就是苛勒所说的对问题情景的"顿悟",即只有对问题的情景进行改组,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猩猩顿悟实验2:

苛勒将黑猩猩放在铁槛内,黑猩猩的旁边放置一短棍,在槛外放一长棍和香蕉。黑猩猩开始试图抓取香蕉,结果失败。随后,用短棍去拨,又失败。急得摔棍撞槛。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几次观察,忽然拾起短捧,用短棒再连结长棒,取得了香蕉。可见,黑猩猩是在观望的时候,把握了两根棍棒与香蕉之间的内在关系。苛勒通过对黑猩猩进行的许多实验,提出了顿悟理论。他认为问题的解决不是由于尝试错误,而是由于顿悟。所谓顿悟。就是内在地把握情境的关系性,并依此改变整个情境。

怎样解释顿悟学习呢?苛勒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给予解释,认为所谓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黑猩猩通过对情境的良好观察,看出(也就是认识到或理解了)箱子对取得香蕉的关系,懂得了把箱子叠起来能站在上面取得香蕉。这就是顿悟,它导致了迅速的学习,使动物突然地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得目的物的途径或诸条件的关系。顿悟的过程就是相应的格式塔的组织(或构造)过程或形成内部格式塔的主动活动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对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的学习联结说提出了尖銳的批评,认为桑代克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是不明确的,因而导致了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习。如果设置的问题情境是明确的,就会导致顿悟的学习,至少脊椎动物的学习是有目的的。

二、机体—环境交互作用

关于机体—环境交互作用的理论最早有施奈尔拉(Schneirla1957)提出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举一个父母们最常遇到的例子。假设一个孩子生来就某一能力强而数学很弱,结果她的父母在教她算术时,开始还算耐心的态度被她无理解、无头绪的错弄得心烦意乱。然后打骂,“你怎么笨得像猪一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讲这么多遍?”这样的语句过后是逃避:“算了,今天不学了”。今后只要孩子一遇到数学就先心虚,多次的情绪压力促使她更不喜欢数学,甚至任何学科的学习。这些话很多人一定是非常熟悉的。施奈尔拉(Schneirla1957,P86)得出结论,从本质上讲,“整个发展过程中,个体似乎与自己相互作用,就像每个阶段展开进一步的刺激—反应关系的过程依赖于当时普遍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范围”。如上所述,一个相互作用的环已被建立起来,在这个环中,卷入的机体特征----成长的孩子在决定环境对待儿童的方式中变得很有影响,成为一方势力。

有人提出,我的孩子就曾经这样打击教育而成功的,心理素质由此而提高的。他的意志力特强,经得起打击。现在看来人类的意志和超自然干预这对影响因素,他们蕴含在许多世界性宗教的发展概念中。在意志一说中,人的生活模式的确同时还受个人的自由意志选择和个人执行该选择的努力程度影响。但你想过没有?你要求孩子百折不挠的时候,自己是否先做到了?

总之,环境因素在决定儿童的情绪控制中的作用空间比在决定身高或抽象分析技能中的作用空间更大。所以,我们尽量选择良性的交互作用方式,让机体与环境形成一个互惠的整体,会促进“顿悟”的产生。

三、连续性变化和阶段性变化

斯金纳(Skinner世界大学生最熟知的美国心理学科学家)的行为理论认为,成长(growth)是以不可知觉的小增量累积而成的。这是一个渐变论的例子。其他一些理论认为成长是从一个主要阶段或步骤跨向另一个。而我以为马克思说的与之也是契合的:“从量变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关于连续性变化和阶段性变化,人人都同意从一天到下一天的发展是渐变的。没有人会认为一个12岁的孩子在一周内是青春期前期的儿童,到下一周就完全到青春期了。所以说成长是连续性的。我虽不否定各阶段的特质,但我仍旧认为阶段是人们强行划分的。表现在学习上,就是连续性的学习、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小变化,必会促进明显的质性转变的高峰期。如右图,古人也提出过这种观点的----“渐修顿悟”,不渐修怎顿悟?

有三位心理学前辈泰斗的研究,我得出这样的关于学习的探究过程:1、顿悟的前提条件是教育者设置或说具有明确的目的;2、有良好的环境支持并交替作用;3、长期坚持直至习惯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优秀的学生都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说到,“孩子小时候学这学那,长大了什么都会忘记,有什么用呢?只是浪费时间而已。”在我看来,他们只是还不知道怎样教会孩子去研磨学法,以为孩子只是学到了死知识。

猜你喜欢

猩猩黑猩猩箱子
猎人与猩猩
一模一样的箱子
箱子
黑猩猩拥抱救命恩人
倭黑猩猩也会出现老花眼
薄箱子
猩猩博士带你游世界
领个箱子去街上
猩猩的拥抱
有趣的黑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