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策略
2020-10-21孙晓贞
孙晓贞
摘 要:在当今的高中美术课堂中,美术鉴赏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当前,基础素养教育的概念已在高中教育和教学中得到广泛推广。在日常学习中,美术老师应高度重视美术鉴赏课的开展,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对绘画技能更加精通,增强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力求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使其成为全面的发展人才。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如今,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基础对整个美术课程的开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美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养成。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基础素养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进而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事物的变化,并且可以在不断的变化中找到平衡。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为学生创建精确的概念,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高中进行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教室的效率,为学生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不仅如此,在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地教学方法来开展相应的美术鉴赏课堂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为导向,应用交互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学科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逐渐发展个人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以及个人的良好品格和综合技能。这一方法主要可以用来有效地改变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而指导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始终从问题出发,以教育信息为导向,始终坚持准确的方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目标对学生开展教学。并且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创建智能校园和教学的工具,采用交互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进而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例如:当前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主要分为两个内容,即美术鉴赏基础和美术鉴赏实践。美术鉴赏基础主要由基础知识,方法和理论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实用。美术鉴赏实践的内容相对较多,如美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建筑等各种模块,而且不同的模块对于主体性的突出较大。美术教师应始终将学习目标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以动手实践为基础,注重解决问题和视觉形象,并通过观察和解释及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形象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的美术鉴赏和视觉文化信息收集的的能力。
二、以创新为基础,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后印象派的《星月夜》作品、宋代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以及伦勃朗的《木匠家庭》,以建立一门美术鉴赏课程。通过这些美术作品,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欣赏各种风格的精美艺术品。同時,教师应要求学生鉴赏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以练习学生对美术鉴赏的理解。此外,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品的鉴赏过程,创作背景和作品的影响力,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多学科相融合,改进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是人文学科,新的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美术的民族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立能力,也要正确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教师可以将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充分地融入教学中,或者融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建立协作式教学模式,从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继续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一方面,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必须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有效扎实自己的基础。如,欣赏徐渭的《墨葡萄图》和郑板桥的《丛竹图》时,由于它们都是诗意画,所以教师们可以用微课开展教学。利用古代诗歌,书法和绘画以及古典音乐等元素来创造一种课堂情境,以有效地完成课程内容的介绍。另外,这种方法还能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且可以迅速引导学生沉浸在优良传统文化创造的语境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其他科目,如语文,历史等,以向学生介绍更多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当前新课标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而且要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这也是素质教育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沈家华.以美术学科大概念整合《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模式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1):14-17+2.
[2] 王寒玲.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