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的有效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2020-10-21陆绍琴
陆绍琴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加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获得成就感。只有实现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生中受益,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赢。在此基础上,本文就讨论了小学低段的有效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有效教学
数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然后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和建立一个有效的数学课堂。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彰显数学学习效应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利用绘本故事,提高学生数学兴致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绘本故事迎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把握绘本故事的优势,不断优化绘本故事在教学当中的应用,通过绘本故事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致。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时,教师在教学当中,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整本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正确的进行相关的加减法运算。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一些绘本故事引入课堂,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时阅读神奇的胡萝卜绘本,通过把绘本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引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致。
二、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于数学的各个方面。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能够相互依存和转化,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他们数学学习以及思考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差,因此需要教师的长期培养。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演示数学实验,来让学生看到数学推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概念。利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直观操作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笔者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给学生展示了这一数学现象,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无论角对应的两边如何变化。角的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是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三、融入数学思想,注重学生知识形成
我们的小学阶段数学教材,始终是围绕教学的重要基础,数学思想的培养也还必须依靠我们的教材来进行。在学生的大脑知识点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其中我们可以有效整合数学思想。像最基础的对数字的认知,它实际上就意味着对数序思想方式认识的萌芽过程。而且,这种认识不仅是感性的。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还能够从数字的角度实现一些感知认知。
例如,教学“乘法口诀”内容时,笔者不再使用传统教学概念简单地背诵乘法公式,而是呈现乘法公式表1至9的乘法口诀(有意识地漏写和错写),建立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补的是三五十五?”“为什么是四七二十八,而不是四七二十六”等,让学生独立探索公式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数学思想认知的自主创新,为以后更高,更深的数学奠定了基础学习。
四、目标布置作业,彰显数学学习效应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的更新,聚焦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因素,适当组织实践活动,以彰显数学学习的有用性,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内容后,为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方向辨认的用途,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笔者让学生在课下画一画家中的布局构造,以及家具、家电的摆放位置,同时在旁边标注出具体的方位。在课堂上,笔者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自己绘制的家庭布局图进行介绍和讲解。如此,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总而言之,要想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理念、模式、过程与方法进行积极地调整优化,使之能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契合;另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学习丰富多彩的數学知识,以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平衡,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万洁.浅谈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23.
[2]陈秋群.提高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师,2015(0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