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生活资源 打造高效课堂

2020-10-21王钢英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利用生活化情景教学的策略,助力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责任意识、尊重意识和爱国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笔者利用三个真实的教学案例简要分析如何将生活化情境教学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完美融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以加强初中学生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德育的要义在于唤醒”,价值观教育不是外在的知识输入,也不是外部行为的强加和控制,直接灌输和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教育方式,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生活元素带入道法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与教师、教材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与实践,真正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思想深处,以启迪学生思维,给予学生心灵营养。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笔者的浅识拙见。

一、身临其境,增强尊重意识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下的学生家庭构成大都是一个“4-2-1”的结构,四位老人一对父母守着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很容易出现长辈溺爱孩子的情况,从而将学生养成一个个“小公主”和“小王子”,使其容易丧失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如果采用单纯说教、灌输的方式教导孩子学会尊重,反而会令孩子感到厌倦。德育教育不该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个“认知—内化—践行”的过程,单靠说教却没有行动上的落实,只会沦为空谈。于是,笔者就试着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些生活情景中感受尊重的重要性。

在教授“尊重他人”时笔者没有照搬文本材料,而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模拟表演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尊重他人的场景。有一小组表演的是某人拿同学的外貌开玩笑,如身高、体重;有一小组表演的是别人在讲笑话时,对方冷冰冰地丢下一句“不好笑”,导致别人很伤心;有一小组表演的是别人在说话时还没说完,对方突然插嘴,让对方很不高兴;有一小组表演的是父母刚开口说话,我们同学就对父母大呼小叫;有一小组表演的是两个人问路,第一个人直接大声地问在路边乘凉的老大爷:“去某某村,该怎么走?”大爷看了他一眼,像是没听懂他的话又转回了头,而第二个人问路就礼貌多了:“大爷,您知道去某某村的路吗?我着急赶路。”大爷笑眯眯地指着一个方向说:“往前一直走10分钟就到了。”类似这些生活场景很多,学生通过表演经历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表演中体验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大家相互尊重。

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状况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与同学交往、父母相处、与陌生人打交道等,都需要尊重他人。最后笔者引用普希金的一句“尊重别人吧,你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教导学生明白,尊重他人其实也是尊重自己。

教育是春风化雨般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教学就是要贴近生活、触动情感、改变态度、提升价值观。道法课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道法课德育教化功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良好的交际心态,让学生在尊重中健康成长,在被尊重中得到价值的实现,并且促使学生树立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意识,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自己及他人。

二、心系社会,强化责任意识

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明智的,脱离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我们,在享受社会带给我们的各种福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意识是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应有的必要素质。教会学生担当责任,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是道法课程的价值追求。采用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推动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八上道法“奉献社会”一课时,笔者进行了尝试。在上课前,播放歌曲《手牵手》:“手牵手,我的朋友,爱永远在你左右……因为你和我,才有明天的彩虹。”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中心“维护公共利益,心系社会,承担责任,关爱他人”。接着,笔者选取本班学生的生活场景,出示教师、学校保安及执勤交警在校门口守护孩子们上下学的图片,告诉同学正是有这么一批默默奉献、勇于承担的人存在,才使得我们进出校门的通道畅通无阻。借助生活之水,浇灌责任之花。这些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让学生有亲切感,学生能真切感受到责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它不只是个人的事,更需要千千万万个人的付出和承担。责任给我们带来了美好,也需要我们去接续、传递。

三、畅所欲言,培育爱国情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及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璀璨夺目。教学“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 笔者提了一个问题:“哪些是中华文化?”笔者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同学回答:中国功夫、传统节日、旗袍、建筑等。同学们回答的声音此起彼伏。笔者看到这里面有平时上课不大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但对这个知识点却感到异常兴奋,于是笔者马上抓住这次机会,把刚才学生讲的文化内容写好,接着慢慢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笔者专门选平时不怎么配合老师的学生回答。生:春节。师:在春节你们会做些什么?其他同学也都兴奋地抢着回答:拿红包、贴春联、看春节晚会、吃团圆饭、走亲戚访好友等。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之一,它寄托着全体中华儿女对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劳智慧的结晶。接着笔者又问:清明节我们会做什么?同学们马上抢话,会祭祖扫墓、踏青、放风筝等。笔者与学生展开深度解读,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我国传统节日,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单是人们缅怀先人、祭奠祖先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催护新生、亲近自然的春季仪式,同时还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纪念先人,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清明节的主题。笔者接着问:你们对重阳节了解多少?生:会去看望老人,赏菊花、登山,吃重阳糕等。笔者充分肯定同学说到看望老人,因为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笔者带着学生从传统节日聊到了中国功夫,从中国功夫聊到了我国的四大发明、语言文字、国粹京剧再到我们的旗袍;从中华文化聊到了民族精神,从将相和,苏武牧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等。整堂课气氛活跃但不失庄重,学生思维涌动但不失方向,学生深深地被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吸引、所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了文化自信,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

总之,道法课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选用鲜活的生活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情感。我们要让我们的道法课堂离生活近点,离学生近点,让学生能主动关注生活,关注他人,使道法课堂充满无限生机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建英.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生活化思维——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13).

[2]王燕.把生活化元素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J].江西教育,2018(33).

[3]杨佳彤.渗透中华文化,涵养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6).

[4]谢姣.讲好责任故事,涵育责任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9).

[5]王钢英.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03).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