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事件框架下英汉语言表现形式对比

2020-10-21李璐娜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表现方式汉语英语

摘要:國内外文学作品之中均不乏大规模动作描写,而动作概念化及其语言表达方法同语言表达风格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Talmy通过运动事件框架反映动作的概念化结构。基于此,本文简要探讨了运动事件框架概念,同时从词汇以及句法两个方面分析英汉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明确两种语言运动事件框架表达的风格。

关键词:运动事件框架;英语;汉语;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4-0011-02

0 引言

运动具备意识方面的普遍性以及凸显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具备同永续时间体验密切的联系性,运动事件深受语言学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的重点。不同国家关于动作的描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反映动作概念化结构,同时发现不同类型语言针对运动事实不同概念成分的表现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传统问题与研究运动类型动词在跨语言应用之中的差别,但容易忽略了运动事件情况下的两项关键成分,即运动的路径与自己运动的方法。两个成分以及运动状态下人或物体在感知方面存在密切相关,且与不同类型语言的表现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而Talmu所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以认知角度针对运动事件跨语言讨论提供了视角,故而,基于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开展关于英汉语言表现形式的对比研究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1 运动事件框架理论

运动事件认知框架一般包含有四个中心成分以及两个选择性成分,其中中心成分指的是图形、背景、运动以及路径,而选择性成分则指的是原因以及方法。其中方式以及原因往往被视为副事件,表现动词运动本身,具备选择性。但其在部分语言之中则可有可无,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法语。而路径于运动事件之中具有核心图式以及构造的功能,Talmy针对路径流程以及类型予以详细的分析以及分类,认为路径过程包含有途中类、终点类以及起始类,而类型则包括想象类、开放类以及封闭类。Talmy把事件的框架划分为五类,运动事件框架即为其中之一[1]。

路径将背景、运动以及图形之间串联在一起。故而路径便成为框架之中最为关键的构成部分,于运动时间之中起到框架功能。结合运动路径展现方式的差异,Talmy把世界上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语言划分为动词框架组型语言以及卫星框架型语言。就动词框架型语言而言,路径的展现是通过主要动词进行表现,其中以法语以及西班牙语最为典型,以西班牙语之中的“entrer”为例,其含义为“走进”,不仅包括动作同时也包括路径。而在卫星框架型语言之内,路径则是通过与动词关联性相关的其余成分作为表现,以英语为例,如go in/out/up等。

结合上述划分标准,英语隶属典型卫星框架性语言。而因为汉语关于运动时间的表达过程中通常包含有连续性动词,包括“走进”以及“走过来”等词汇,所以在归属方面还有存在较大的争议。Talmy表示“走进”之中,“进”是“走”的一种补足语言,其所具有的功能与小品词相同,从该角度而言,汉语隶属于卫星框架型语言。但部分学者却提出异议,认为“走”与“进”均属于动词,且相较于“走”而言,“进”更为明显,如可以造句“进屋子”,但不能造句为“走屋子”。故而,其认为“走进”这一表达方式之中,“进”属于主要动词,则汉语自然应列入动词框架型语言。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走”代表的是一种运动的方法,而“进”则代表了当前运动物体的运动路径,两者处于同等地位,不分主次,所以汉语不应该隶属于两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一种特殊的路径与方式同等的框架型语言。本文以Talmy运动事件框架为基础,认为汉语与英语同属于卫星框架型语言。然而,不同语言类型在跨语言翻译过程中,往往由于找不到与之相应的表达方式,所以普遍采用不同类型的补偿方式保证翻译的精确性,但补偿手段的应用也令作品语言表现风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使得不同语言使用者难以准确理解对方的对比所表达的内容。故而,从认知的角度讨论英语同汉语在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针对学习两种语言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2 运动事件框架下英汉词汇表现方式存在的差异

运动事件框架运动事件构成因素属于动词自身与动词的辅助部分,包含有词缀以及动词外围成分,例如英语内小品词以及汉语之中包含的趋向动词等。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于词汇化模式下,英语同汉语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两种语言动词均能够在表达方式的同时,表达原因,如英语之中的glide/tiptoe/snicker等,汉语之中的拍、飞以及滚等词汇。另外,汉语之中包含有诸多运动以及方式相融合的词汇,然而从数量角度而言,却不及英语词汇。不仅如此许多动词于英语以及汉语之中均难以找到相应的成分。

此外,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具有通过附加语言以展现路径以及方式的用法。如汉语之中的附加语一般以动词为主,而英语的附加语则普遍以介词为主,例如“I came in,He went out.”,而英语之中普遍采用come以及go相等动词表现主体同目标之间保持的相对位置,同时利用in以及out等借此表示路径。而汉语之中常见的附加语“进来”或是“出去”等同英语之中in/out于路径的表示方面基本保持相同。

3 运动事件框架下英汉句法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

3.1 英汉通过外围成分补充“态”的差异

“态”具体指代的是态势以及动向,代指目标运动或是行为趋向、继续以及完成,所以在述补结构之中扮演动词“体”的功能。汉语之中,动词后面出现的表趋向的动词,某种程度也表现“态”的含义。汉语在表达运动事件过程中,普遍采用“动词+趋向动词”这一述补结构。英语却有所不同,其普遍运用“动词+小品词”的述补结构。可见,虽然将英语以及汉语都视为卫星框架语言型,但于运动时间的框架下运动以及途径的表述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英语与汉语普遍是借助述补结构以表述运动时间,但在途径的表现方式方面却采用不同的方法,英语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表现方向性的小品词加以描述,所以运动事件整体呈现静态。但是,汉语去普遍采用趋向性动词针对表达途径予以表示,使得运动事件整体呈现动态。

3.2 英語与汉语叙述事件功能动句表达差异

具备叙述事件功能的动句指的是包括“运动事件”句法表现,代指具备叙述行为事件功能的动句。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为例:“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又如朱自清《背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便是包括有连续性运动时间且典型具备叙事功能的动句,以此为例,运动事件框架下针对这一类型语句予以对比分析,重点比对围绕途径的框架功能予以开展。就《小桔灯》一段描写中,英语可以采用如下表达方式:“I went downstairs, bought some oranges on the streel, stuffed them in my bag, and headed along the narrow and winding path to the shack.”可见,英语与汉语在叙述事件功能动句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2]。

3.3 英汉运动事件中具体句法表现方式对比

运动时间框架背景下英汉句法的具体表现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别。英语句法具体表现为动词联合小品词的组合应用方面。但是,汉语句法将趋向动词结构作为具体的表现方式。英语之中不仅是短语动词的总量较多,且动词的应用范围也直接广泛。英语词汇之中大规模地应用了V+satellite结构的句法形式,也可称之为外围结构,包括give+up/in/out/over……或是come+down/out/on/in/up……,该句式具体构成部分包含有开放类型的短语动词以及封闭类型小品词,而在该句式之中,所有组成的介词以及副词便可称之为小品词。不仅如此,短语动词主要为动态词汇,而上述用以展现主题活动的短语动词在英语词汇会中并不少见,其结构一般以“动词+补语”结构为主,而组成的短语的介词以及副词,即小品词普遍是用以表现运动的具体方向,同时也可达到令动词词汇含义得到完成补充的目的。汉语与之相应的表现形式用以表现趋向含义的一类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作为充当趋向补语,该类型词汇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并非属于动词,其普遍是用在其余动词或是形容词之后,表示趋向性。

4 结语

本文针对英语与汉语进行了对比,针对持续性运动事件框架下,汉语普遍运用“运动+途径”连续予以表达,但英语则是利用途径持续表达。运动事件框架之下,英语句式普遍通过空间结构表现途径移动,注重自然时空,借此将运动事件化零为整,以展现静态画面。而汉语则更为关注心理时空,依照时间顺序排列,通过运动+途径的方法将运动事件化零为整。在明确上述内容之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也可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任飞宇.《奥兰多》英汉翻译中情感隐喻运动事件词汇化类型探究——整合语料库数据[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9(3):26-33.

[2]徐晗宇.中国英语学习者汉语运动事件中背景信息表达的反向概念迁移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8(2):8-11.

(编辑:王锦)

作者简介:李璐娜(1980—),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学。

猜你喜欢

表现方式汉语英语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大圣归来》东方美学的表达维度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简论《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乱离之感的表现方式
汉语与拼音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