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实践探析
2020-10-21刘宝琦朱斯齐
刘宝琦 朱斯齐
摘要: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受害者对施暴者产生正向心理依赖的心理现象,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房思琪爱上诱奸犯李国华的情节十分吻合。本文从斯德哥尔摩效应的产生条件来解读房思琪对李国华反常的心理现象。
关键词:斯德哥尔摩效应;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心理现象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讲述了热爱文学的十三岁少女房思琪被国文补习老师李国华诱奸,长期遭受到老师的性暴力,最终因精神肉体的双重折磨而发疯的故事。在这期间,房思琪爱上了李国华,这种“爱”,可以被解读为斯德哥尔摩效应。
一、斯德哥尔摩效应定义
斯德哥尔摩效应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即受害者非但不怨恨施暴者,还对施暴者产生了好感和情感依赖的特殊现象。
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这种被误置的情感联结,并非只存在于绑架事件中,只要双方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处于弱势的一方都可能对主导者产生认同体验。这种权力落差关系完美适用于房思琪和李国华。权力的意味有很多,包含力量强弱、地位高下、年龄长幼、财富多少、资源多寡等。李国华作为房思琪的补课老师,有三十七岁的年龄差,同时又是房思琪父母信赖和感恩的好邻居,具有压倒性的社会优势,让房思琪无力同他抗衡,最终只能选择臣服于他。
二、斯德哥尔摩效应产生的条件
(一)应激保护机制
心理研究表明,面对挫折人的心理会有个自动保护机制起作用,将不良刺激转化为良性刺激,以渡过难关。斯德哥尔摩效应其实是被害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将自己遭受到的痛楚合理化。
房思琪在日记里写:“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当被侵犯的事实无法改变的时候,如若在认知里更多强化自己被侵犯,被伤害的不良刺激,只会给被害者带来二次伤害。出于自我保护,被害者会将自己被害的事实理想化。房思琪,在遭受了李国华的性侵后,她只有默认那是老师爱她的方式,说服自己也同样爱老师,才能解释老师对她做的一切。
此时,如果施暴者再给予一点小恩惠,就会强化被害者将被害遭遇合理化的认知。李国华一遍遍地对他性侵的女学生们说着文艺性极高的情话,女学生们一次次地接受他的赞美的同时也在心里强化彼此的“爱情”。
(二)四因素理论
Fuselier G D提出了“四因素理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认为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出现取决于四个条件:
第一,受害者从心里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施暴者的威胁。李国华虽然没有以房思琪的人身生命为要挟,但是实际上李国华的性暴力给十三岁的房思琪带来身体和精神的伤害是丝毫不逊色于生命威胁的。书中说:“她(房思琪)有时候会怀疑前年教师节那时候(李国华第一次性侵房思琪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其次,房思琪是一个对文字和文学极度迷信的人,而正是她的国文补习老师侵犯了她。当李国华用林黛玉初登场的“娇喘微微”来譬喻做爱时的房思琪,说《红楼梦》《楚辞》《史记》《庄子》对他而言都是那四个字的时候,房思琪面对的不是李国华一人,而是浩浩汤汤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李国华用他丰富的文学储备和背后的文化权力对房思琪施压,告诉她——老师的行为是有整个浩大的文学传统在撑腰。所以她才会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
第二,犯罪者给受害者以小恩小惠,让受害者感受到犯罪者某种程度上的善意。绑匪对人质的“善意”表现为诸如在人质极度口渴的时候,给他递水,由此人质就会对绑匪心生感激。李国华的“善意”则在于他善于将侵犯包装成“爱”。
李国华作为一名国文老师,有着丰富的文学素养,对于痴迷文学的房思琪来说,是极具迷惑性的。他会说“你现在是曹衣带水,我就是吴带当风”,“在爱情里,我是怀才不遇”……
文艺为他的性暴力做出了浪漫的伪装。通过高明的话术,李国华将一个双方权力明显不对等的,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侵害的事件,置换成双方平等自愿的爱情,由此他便可以逃脱法律和伦理的质疑。
第三,受害者相当于处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空间里,除了犯罪者的言语信息一无所知。房思琪尽管读了很多书,积累了许多文学知识,装得像一个小大人一樣,但她缺乏禁忌教育,她对性和爱的认知是空白的。当房思琪说:“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的时候,妈妈却表示:“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留给那些需要性的人”。以致于当她遭遇性暴力,她只有用模糊的“爱”去定义她受到的伤害和屈辱。
第四,受害者感到绝望,他们知道逃离是无法做到的。房思琪并不是李国华唯一性侵的对象,另一个受害者郭晓奇站出来了,将李国华的罪恶公诸于众。郭晓奇把老师强暴自己的事情告诉父母,却被父母当成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她在论坛上公布李国华对她的恶行,网友却质疑他们之间是钱色交易,恶意揣测她也乐在其中。这一切就如李国华所料:“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
郭晓奇的孤注一掷让房思琪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被解救。家庭和社会的偏见让她意识到自己就算站出来也只是另一个郭晓奇。
结束语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讲的是一个少女爱上了诱奸犯的故事,这个“爱”其实是受害者被侵犯后出于自我保护而产生的斯德哥尔摩效应。房思琪曾经尝试过消解和救赎,但是性教育缺位的家庭,冷漠的社会打破了她的幻想,最终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精神崩溃。斯德哥尔摩效应看似只存在于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但却绝不只有施暴者一方需要被问责,家庭、教育、社会,都需要反思。
参考文献:
[1]高明华.斯德哥尔摩效应:表现、成因和应对[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01):142-153.
[2]李玲.浅谈斯德哥尔摩效应[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