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2020-10-21付能荣陈晶晶邱林利谭翠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研究方向医养结合人口老龄化

付能荣 陈晶晶 邱林利 谭翠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尤为重要的是既能提供医疗服务,又能保障养老的服务。所以,老年人在日常护理、医疗保健和康复方面的需求在日益增加,但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尚处于探索阶段, 所以卫生系统和整个社会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才能有效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本文从“医养结合”角度,联系当前国内养老体系,分析一些学者对于养老服务的研究,对我国综合医疗和养老服务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分析,以明确当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R320.54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297-01

在当今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面前,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家养老政策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业的职业敏锐,催生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因而国内学者对其关注度高,其研究迅速增多。

1 “医养结合”的概念提出

在2012年有学者提出使用医院或者医疗单位的医疗优势,在其中将特定的区域划分出来,建立专门的科室,以此来作为养老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养老服务,即为医院式养老。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其实质是将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作为支撑点,将“健康”的养老理念融入到社会养老服务体制,从而加强养老机构同医疗结构的结合,使得老年人能够在一个健康医疗条件和积极养老服务的条件下享受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等养老服务。[1]在之后的学者研究中逐渐将其视为“整合照料”的一部分,重点在于医疗和照料两个部分,首先对于老年人的衣食起居、精神健康的照料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其康复护理、疾病治疗、医疗保健等专业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因而医养结合的概念,不仅包含传统养老概念的照顾护理,更包含有老年人医疗服务、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康复服务、临终关怀等。(整合照料是将被照料者作为中心,将基本照料、社区照料、社会照料三者统一结合起来,以此提供高质量的照料)

2 “医养结合”的实际呈现形式

目前我国的医养结合实际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要为医疗机构或医院的内置养老机构,经过改建转型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其一般费用较高,因而比较适合于有一定经济能力且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这种被称为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另一种是将老人安排在自己家中居住,由当地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例如社区卫生院,社区医院等机构,包含家庭医生、家庭病床等各项居家服务。[2]根据地区具体商业化程度的不同,收费和服务质量有所不同。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一般费用较高,但是提供的服务质量等方面也较好,因而这主要与老人经济条件有关。商业化程度较低的社区服务等,其可以提供上门看病诊断的服务,符合目前我国政府小病社区治疗、大病医院治疗的思路,同时社区服务价钱相对较低,这种服务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

3 “医养结合”的运行问题

首先,目前来说国内医养结合的机构,其服务质量高低不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医养结合机构其服务质量偏低;再者护理人员往往不够;没有较为广阔的资金来源;在制度方面,养老机构往往并没有很好的保障体系,而且各级养老机构的组织衔接较为不完善。其次,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大部分的社区认知准备不充分,参与积极性不强,政府的多头管理使得一些政策落地具有困难。因而,总体来看虽然关于医养结合的研究众多,但是无法避免的是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仍属于初期,因此养老企业,养老机构较少,且覆盖率低,服务项目及质量也因商业化程度的不同而参差不齐。最后,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方面,我国目前在老年照顾等相关领域,并没有相对完善的学科设置,导致在此专业领域下,只有少量的专业人才。[3]

4 “医养结合”的研究问题

目前,研究大都建立在对医养结合模式建立的研究方面,缺少针对产业链及其商业模式的研究视角,另外研究对策往往局限于宏观层面,而非定量分析,如根据医养结合某试点中资金投入、营业收入、人员满意度等定量分析,因此对于定量分析医养结合养老问题的方面较为缺乏。在研究的切入点往往是建立在机构本身的基础上,缺乏建立在需求方的角度下的专门研究。并且大部分研究属于针对性研究,缺乏进行实践比较型的研究,如通过对比医养结合试点模式的不同,分析适合我国的医养结合模式。最后大部分研究的深度及研究的广度不够,导致很多研究没有很好地找到背景、供给、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尽管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政府倡导,社会大众需要,学术界关注度高,近些年,“医养结合”在理念、必要性和制度,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对于医养结合可行性等也开始了较为深入的探讨。[4]也有学者从某地区或某机构出发,提出对于医养结合问题的解决方案。[5]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因而,学术界的学者应该:从制度出发,着重探讨如何将体系制度完善,将服务内容完整,并且更应当充分的考虑不同客户的需求;从资金出发,由健全制度为基础,如何找到服务质量与服务成本之间的良性关系;从实践出发探讨医养结合的战略框架和方案的建立;从人才培养出发,将人才从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的层次分析,从而达到将服务质量与资源融合度的统一。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在传统养老服务上的提高和进步,充实了传统养老服务的内涵,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放到了更加显著的地位。將养老变为养老与医疗的新理念。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必然会成为养老模式中的主要方面。[6]因此,建议应当继续针对地区进行积极探索,以探讨出一套完善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方案,从而建立起有地区性或机构性特点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再在此基础上复制推广。

参考文献

夏天慧,范玲.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护理研究,2018,v.32;No.607(11):34-36.

戴伟,张霄艳,孙晓伟.大健康理念下的“医养结合”模式[J].中国社会保障,2015,No.255(10):84-85.

刘稳,徐昕,李士雪.基于SWOT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11):815-817.

于卫华,林丹,陈雪羚.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013(004):91-93.

刘文红,彭嘉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8):1023-1024.

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13-16.

猜你喜欢

研究方向医养结合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课堂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