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和风险管理体系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10-21王艳琼
王艳琼
【摘 要】目的:探讨对急诊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与风险管理体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急诊内科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n=60)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式进行1:1比例分组。对照组与护理组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急诊护理、临床护理路径与风险管理体系,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与风险管理体系可有效降低急诊脑卒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显著价值。
【关键词】急诊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风险管理体系;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233-02
脑卒中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卒中,致病原因主要为脑部血管突发性破裂或因血管阻塞使得患者血流无法流入大脑所致的脑组织损伤[1]。临床护理路径作为现阶段临床广泛应用的管理模式,联合风险管理体系可有效避免护理风险,对于急诊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急诊内科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两组后分别予以常规急诊护理、临床护理路径与风险管理体系,分析其临床护理价值。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试验对象选自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随机抽取60例。纳入标准[2]:①均经颅脑CT与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脑卒中;②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因创伤所致的脑卒中患者;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本次研究。对照组(n=30):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5-66(41.59±6.33)岁。护理组(n=30):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4-69(42.36±6.47)岁。2组患者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及时吸氧、止痛以及镇静处理,同时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在確诊疾病后第一时间转入专科病房。
护理组患者予以细节护理,具体如下:①制定护理路径表:制订临床路径表,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护理路径,同时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发情况进行预估。②风险评估:制定急诊护理与抢救记录路径、突发症状记录表,并评估患者的高危因素,根据评估对长期跟踪治疗计划进行评估,以便于随时地应对突发情况。若存在异常需建立静脉通路,并做好急救准备工作。详细记录与评估患者生命健康指数,并对其生理指标予以实时观察,在临床护理中为患者普及脑卒中治疗方法、发病机制及其注意事项等[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数据分析
以SPSS22.0版本软件建模计算患者研究数据。计数型指标以n、%描述以及(x2)检验,计量型指标以(-x±s)描述以及(t)检验。P<0.05——证明患者试验指标差异显著。
2 结果
护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指经不同科室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抢救流程,因脑卒中具有发病急、发病迅速、致残率与病死率高特点,护理操作对患者预后效果会具有直接影响 [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医护人员责任及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因素[5]。本次研究中,护理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与常规急诊护理相比,临床护理路径与风险管理体系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急诊脑卒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联合风险管理可显著控制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康成荫,刘学琴.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0):1125-1130.
赵玉莲,刘辉,李晗.临床护理路径和风险管理体系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2):4186-4189.
贺影.康复路径护理对急诊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4):104-107.
王雪梅,娄建坤,赵艳雪.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效果评估[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4):186.
蔡腊梅,曾晓花.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及舒适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1):1165-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