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探讨

2020-10-21郑惠文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

郑惠文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社区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间收治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9)以及对照组(n=39)。对照组院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MLHFQ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060,P=0.953);干预后半年,研究组MLHFQ评分较对照组更高(χ2=2.979,P=0.004)。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社区无缝隙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211-01

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群体常见疾病,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其诱因包括贫血、心律失常、病毒性感染等,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发绀、呼吸困难等,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1]。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对患者采取一定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其病情得以稳定发展。我社区医院对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了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2]: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2]: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者;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病者。

将我社区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间接收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9)以及对照组(n=39)。对照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54~76岁,平均(65.42±4.24)岁,病程为1~9年,平均(4.34±1.76)年;研究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为53~77岁,平均(65.88±4.54)岁,病程为1~8年,平均(4.29±1.72)年。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对其进行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等。对照组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1)家庭访视。社区护理人员与上级医院取得联系,获得患者病情详细资料,并进行家庭访视,充分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对于疾病的认知及症状表现,对患者生存质量作出综合性评估,结合评估结果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家庭随访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密切沟通,向其详细阐述慢性心衰发病机制、预防措施以及用药方法。为其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尽可能提升患者膳食纤维、蛋白质以及维生素摄入量。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便于跟踪患者病情发展。(2)电话随访。每隔一周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近期用药情况、病情发展情况以及生活情况等。鼓励患者提出疑问,并予以解答。指出患者存在的行为偏差,如饮食不当、用药不当等,给予纠正意见,并让患者家属配合监督,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门诊座谈。每个季度在社区医院开展门诊座谈会,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安排专科医生坐诊,复查患者病情,根据其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运动、饮食计划,稳定病情发展。

1.3 观察指标

采取MLHFQ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优[3]。

1.4 统计学分析

此研究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x±s)和[n(%)]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以t与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MLHFQ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060,P=0.953);干预后半年,研究组MLHFQ评分较对照组更高(χ2=2.979,P=0.004),具体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呈现了逐渐上升趋势,对老年群体健康产生了较大威胁。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具有较长的周期。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医院内接受规范治疗后能够稳定病情,但其出院后由于医嘱依从性不够以及行为习惯偏差,可能会造成病情反复,影响实际治疗成效。

此次研究当中,研究组采取了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结果表明预后半年,研究组MLHFQ评分较对照组更高(χ2=2.979,P=0.004),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类似[4],说明通过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本质上是医院护理的延伸[5]。通过社区医院护理人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院外管理,通过家庭访视、电话随访以及门诊座谈等方式对患者行为进行持续性的干预,让患者增强对疾病的认知,改善其自护能力。同时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能够发现其不足,对其行为偏差进行纠正,督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合理用药、科学饮食,让病情得到稳定。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刘碧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04):176-177.

刘海燕.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0):206.

吴小平.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6):157.

何慧英.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4):52-54.

陈玉娟,方东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中國临床护理,2017,9(05):393-395.

猜你喜欢

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
舒心通脉组方治疗慢性心衰心肺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观察与药学监护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防治作用的有效性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