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10-21郑晓红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切口感染普外科手术

郑晓红

【摘 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切口感染是手术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进行研究分析,该症状的产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还降低患者对临床治疗的满意度,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事件。结合普外科临床手术治疗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引起切口感染因素的研究,并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本文叙述了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还阐述了预防患者切口感染的措施。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5-0160-02

引 言

臨床中将进行外科操作时所暴露的组织、器官或体腔的感染称之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切口感染不仅是影响患者术后病情恢复和延长住院时间的重要原因,更是影响医疗质量、增加医疗成本的重要原因,甚至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切口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患者自身原因如贫血或合并基础疾病,或与手术性质如手术时间或手术分级等多种因素有关。普外科手术包括了肝胆外科手术、消化外科手术以及肛肠外科手术等。普外科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要高于其他外科科室,这可能与普外手术切口常为Ⅱ类手术切口甚至Ⅲ类手术切口有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抽取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16年6月-2019年6月实施的1026例Ⅰ类手术患者的初治资料,性别不限,年龄≥3周岁;手术明确为Ⅰ类切口,涉及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修补术、开颅术等。患者或其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手术时间<3h;术前无明显的感染症状及体征,且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临床各项资料详实、无缺项。其中男1757例,女1083例,年龄3~80岁,平均(45.96±15.22)岁。

1.2方法

1.2.1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

1)切口类型:在单因素分析中,观察组患者Ⅱ、Ⅲ类切口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I类切口发生感染属于外源性感染,感染源主要是空气、仪器等,与手术过程中无菌措施有关,Ⅱ、Ⅲ类切口发生感染常见于消化道手术患者中。切口类型与切口感染发生无关,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切口类型会直接影响局部感染的发生。2)患者年龄。有临床研究发现,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高龄患者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较高,主要是因为高龄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差,抵抗力低下,其免疫功能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另外,部分高龄伴随着多种慢性疾病,受这些疾病的影响,患者在术后对细菌和创伤的耐受力较差,容易发生切口感染。3)合并基础疾病:当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脏器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尤其是糖尿病,血糖增高,会造成纤维母细胞减少和肉芽形成,局部水肿,利于细菌生长,使得切口愈合减慢,同时,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

1.2.2预防患者切口感染的措施

1)外源性因素的预防在手术前,加强患者皮肤的消毒和清洁,对部分多毛术患者可以进行脱毛备皮或剪毛,以避免患者切口污染情况的发生,合理的选择皮肤准备时间,尽量缩短手术和皮肤准备之间的时间,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对手术室、手术器械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患者交叉感染。医务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菌操作,重视术前洗手,以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对急诊手术,医务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发现异常及时的处理。在夏季的时候,注意调节病房中湿度、温度,注意患者切口的卫生清洁,避免细菌的防治,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手术中应该谨慎的使用电刀,降低电刀对患者脂肪组织的损伤。为患者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加强预防性治疗,以降低感染的风险。2)对高龄患者手术时应予以特殊的照护,积极做好教育,加强关心与心理安慰,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以良好的配合度完成手术。3)针对有糖尿病的患者,医务人员应该加强患者血糖的控制,对患者进行的血糖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并给予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后在进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2.1Ⅰ类切口感染情况

本组2840例普外科Ⅰ类手术患者中,术后46例(1.62%)发生切口感染。

2.2Ⅰ类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患者中有营养不良、糖尿病、开放性手术、切口引流者占比显著高,且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明显长,术中出血量显著高,术后6hCRP、中性粒细胞水平显著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资料或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Ⅰ类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切口感染为因变量(切口感染=1,未感染=0),以表1中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为自变量,并将部分指标予以赋值(营养不良=1,无=0;糖尿病=1,无糖尿病=0;开放性手术=1,微创手术=0;切口引流=1,无切口引流=0;其余指标不赋值,按实际值分析);对各指标进行多因素的二分类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营养不良、糖尿病、开放性手术、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6hCRP、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针对符合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临床应积极采取相关手段,及早治疗与控制基础疾病,强化提升急诊手术无菌护理服务水平,尽量减短手术时间以及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等,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对构成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防,可有效地控制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时降低外科手术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史多琦.闫军伟.张明金.等.2013-2015年我国普通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3):5436-5439,5443共5页.

姜轶山.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5):59-61.

猜你喜欢

切口感染普外科手术
精细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微信在小儿普外科护理单元管理中的应用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围手术期护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具体运用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效果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治疗